扎实推进通州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日期:2008-04-01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通州区区长   邓乃平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眼长远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更好地体现执政为民理念的战略部署。通州区委、区政府认真组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逐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一)新农村建设是通州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

近几年,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我区认真落实有关部署,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村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2005年村集体经济净资产达到29亿元,平均村级净资产达到600万元。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变,形成了优势主导产业,农村二三产业也取得很大发展。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660元,五年平均递增11%。农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探索建设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区推行 “双层审计、村帐托管、电算管理”和村级集体大额资金专储管理,农村社会管理逐步加强。

新农村建设将为农村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中央作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市委、市政府也已经明确提出,建设资金中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郊区多于市区;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各部门、各行业也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和措施。我区干部深刻认识到这是加快通州发展,特别是加快镇村建设的重大历史机遇,必须抢抓机遇,乘势促进我区的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我区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分类指导,循序渐进,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力争在未来510年内把全区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五个必须”,这实际上是新农村建设的原则性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我区的新农村建设要坚持5个原则,一是规划先行、分步实施,二是政府主导、农民主体,三是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四是量力而行、注重实效,五是突出重点,整体推进。

(三)新农村建设要有明确的操作性目标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在“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农村综合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到2010年超过1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扭转。

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农村路网全部硬化,农民住房和饮用水安全达标,农户基本用上无公害厕所,农村污水处理率和生活垃圾密闭化管理率分别达到50%80%,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公共服务设施健全。建立覆盖全区的卫生服务站,农村建有标准卫生室,建立农民健康档案,满足农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保健需要;配有完善的商业网点,文化、健身场所,实现村村通有线电视。农村各项公用设施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基本健全。

人居环境大为改观。村庄整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村庄、河道、宅旁院落实现绿化美化,村域内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农村群众公德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较大发展。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调节机制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逐步扩大。农村基础教育、成人教育、科技推广、科普宣传体系进一步完善,从业人员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每个村都有一支农民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文娱队伍。

民主法制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两委”班子团结有力,村务管理民主规范,乡村治理机制比较完善。农民权益得到落实,文明素质大幅度提高。

二、以发展农村经济为重点,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根据通州实际,应以“三力”,即产业支撑力、经济发展活力和农民致富能力作为驱动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引擎。

(一)培育富民优势产业,增强产业支撑力

按照“一村一品”的要求,做优做精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大力发展绿色蔬菜、林果花卉、籽种、养殖等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籽种和优质粮种植。延伸农业产业链,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配送等行业。

本着“整合资源、改造提高”的方针,发展农村工业。加快发展占地少、耗能少、效益好、能充分利用农产品原材料、容纳劳动力就业的产业项目和适合本地生产条件的劳动技术密集型的项目。加大农村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资产的盘活力度和对企业进行技术改造的力度,提升农村工业水平。

以分区功能定位为依据,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进入服务业,引导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服务企业,重点发展旅游、商业、文化等行业。要以小城镇为核心,加快建设服务优质、覆盖面广的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加快特色专业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做到乡镇有连锁超市、村村有放心示范商店。

(二)深化体制改革,激发经济发展活力

建设新农村必须通过改革创新,破除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种体制性障碍,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经济发展的活力。这些年农村改革的力度较大,取得的成效明显。土地确权工作已经完成,清产核资工作进展顺利,推进了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试点工作,其它方面的改革也有新的突破。今后改革的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以“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为基本方向,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尤其是要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地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二是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程序,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集体建设用地有效流转。2006年着重要做好的工作是:加强管理,规范流转;搭建和完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研究制定相关办法,积极引导土地流转。三是要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农村管理向城市社区管理转变,适时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居委会和党的组织建设。

(三)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

加强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以当前用工量大的制造、建筑、餐饮、酒店、家政服务等行业为重点,开展“三单式”培训。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等技术培训。

加强科技培训和科技推广,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实现良种、技术、农机、信息“四到户”。引导和发挥农业企业、农业技术服务组织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培训和推广工作。以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的农民为主要对象,培养一批农村实用型人才,增强他们带领农民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带头人。

加强创业培训,提高农民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对具备相应条件并有创业意向的农民开展创业培训,重点内容是开办中小企业的基础知识、必备经营管理能力、市场调查、市场营销能力和基本职业道德的培训。开展面向农民的创业推介活动,介绍创业项目,提供招商、经贸合作信息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让农民创业者项目有选择,投资有方向,提高农民创业的成功率。

三、以农民为建设和受益主体,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一)以农田基本建设和电网建设为重点,改善农民生产条件

大力支持田间路、机井、设施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形成高效实用的农业节水体系。加强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与维护,继续提升农田防护林建设水平。实施生物覆盖,加强裸露农田治理。加大农业生产技术研究推广力度,通过中低产田改造,实施灌区配套与更新改造工程,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变电站建设,完善农村电网,提高农村用电保障能力。

(二)以“两改”、“两治”为重点,改善村容村貌

“两改”、“两治”即改水、改厕和治污、治乱。2006年计划完成1.5万个户厕改造,使全区农户改厕率达到40%。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06年计划对62个村5.4万农民饮水设施进行改造,确保这些农民喝上放心水、安全水。实施规模养殖场污水治理工程,年内完成6个规模养殖场污水无害化处理。加大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实现全区农村垃圾密闭收集、运转和无害化处理,全区8个乡镇、362个村生活垃圾要基本实现密闭化,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创建23个“国家卫生镇”和一批“国家卫生村”,创造优美、舒适、文明的人居环境。

(三)以路网和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改善交通通讯条件

建设并完善与村庄规模、布局协调的农村路网体系,村庄主干路、支路和街坊路全部硬化。逐步完善交通管理配套设施。2006年完成8条道路的改扩建和大修、中修工程,完成26400公里乡镇主要道路标志标线建设。加快农村客运站点建设,重点建设四个农村客运站。实现全区80%的村庄通公交车。

发展农村通信,推进光缆入村、网络入户,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扩大入户普及率。

(四)大力发展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

加强农村教育与卫生工作。加强农村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加大投入,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新建一批农村中、小学校,启动台湖学校、牛堡屯学校、于家务中学的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村地区的带动辐射,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推进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村卫生室的改扩建工作,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连锁服务网络。2006年,要在11个乡镇新建2个、改扩建6个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社区卫生服务站基本覆盖农村人口的目标;改扩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个,基本完成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改造。

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工作。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室、图书室、老年活动站建设力度,实施“居家工程”,推进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坚持文化下乡,大力开展健康活泼、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2006年要新建村级俱乐部30个,完成30个村级送书点,文艺进村进社区巡回演出50场、进村放电影5000场,完成120个村的“村村通”工程,覆盖率达到70%。

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完善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逐年提高筹资标准,参保农民达到90%以上。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基础上,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在全区逐步建立以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主,其它保障形式为辅的多层次农村养老保险体系。2006年要完成20户农村优抚对象和60户农村特困家庭危旧房改造。对考上大专以上院校的城乡低保困难家庭子女进行资助。

四、以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为导向,促进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开展

(一)建立健全长效投入机制

区政府在落实财政预算内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等法定增长的基础上,每年将拿出当年财政预算超收部分的50%,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专项资金。各乡镇也要将财政留成基本需求外的50%用于新农村建设。各级财政投入要优先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子女就学、农民就医、文化生活、农民技术培训等重点问题。对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的项目,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等鼓励推广的项目,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购买服务”的办法给予财政支持。积极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新农村建设,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建立农民投入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

要发挥政府投入对农民致富思路的引导作用,建设项目的启动作用,资金投入的杠杆作用,激发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主体的积极性。一是要把政府扶持与群众自筹挂钩,鼓励农民自主申报项目,对农民自主投资投劳建设的项目,对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业等鼓励推广的项目,加大“以奖代补”力度,采取“一事一议”、“先干后补”的办法,大干大补、多干多补,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奖励或补助可以采取直接奖励或补助资金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奖励或补助原材料的形式。二是要按照“花钱买服务,养事不养人”的原则,采取“购买服务”的办法,有选择性地购买能够安置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工作岗位。“购买”要交给社会力量去做,政府规定社会事业服务部门的服务标准,保证公共事业的公益目标和较低的运行成本。

(三)建立全社会支持的参与机制

要建立区级主要领导联系乡镇、区属部门包村结对共建机制。区属部门要制定本部门在建设新农村中的职责措施和实施内容。继续完善农村改造帮扶机制,继续选拔一批综合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到农村开展帮扶工作。组织“一帮一、手牵手,共建新农村”主题活动,建立国有企业、集体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等经济实体“联村帮扶”制度,引导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新农村建设,从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方面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要对参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适当的奖励。奖励可以是物质的、精神的,也可以是优惠政策。实施“村村有大学生”行动,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担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助理。不断拓展社会参与途径,引导人才、智力和资金等资源流向农村。

除此之外,还要建立新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实施机制,确保工程项目建设一个、成功一个、群众受益一个。要建立监督考核机制,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乡镇和区属部门年终考核的重要内容,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施,确保新农村建设成为廉政工程。

五、以“三个层次”、“四个类型”为总体布局,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通州区的新农村建设分为“三个层次”、“四个类型”

依据通州新城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分三个层次展开,即新城区规划范围内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开发区周边和中心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和距小城镇和开发区较远、规划保留的广大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根据基础条件和发展程度的差异,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又可以分为“四个类型”,即基本建设型、建设提高型、建设达标型、向社区转变型。基本建设型是目前经济基础薄弱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所要达到的要求。建设提高型介于基本建设型和建设达标型之间,是目前有一定经济基础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所要达到的要求。建设达标型是目前经济实力较强,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的村进行新农村建设所要达到的要求。农村向社区转变型是目前已基本完成农民搬迁上楼的村新农村建设所要达到的要求。

(二)实行分类指导,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行分类指导,就要科学规划“两新”(即新城区,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同时,每一种层次、每一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也要搞好规划,只有这样,才能减少盲目性。实行分类指导,就要抓两头带中间,即重点抓基本建设型和向社区转变型,带动建设提高型和建设达标型。实行分类指导,就要坚持梯度发展,根据每一层次、每一类型的实际确定不同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子,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事关全区“三农”的长远发展。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抓紧抓好,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自抓,抓出成效。各工作部门要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要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加强指导服务,帮助基层解决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要切实按照上级有关新农村建设的精神,结合通州区的实际,制定科学规划。区委、区政府已责成区新农村建设指挥部进一步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统筹协调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各乡镇党委、政府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和工作机构,制定本乡镇新农村建设规划,统筹协调本地的新农村建设。各村级组织要切实发挥新农村建设的实施主体作用,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身新农村建设,确保新农村建设工作扎实推进。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