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北京新城区 实施教育资源整合 加快教育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日期:2008-09-03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沈德海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及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定”精神,充分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北京新城区”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今年,我对全区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加快教育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我区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加快教育发展的情况

(一)教育基本情况

通州区的教育事业规模较大,教职工和在校生人数较多。目前,全区共有学前教育园89所,在园幼儿7593名,教职工693人,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4.9%;有小学校124所,在籍小学生43691名,教职工3580人,常住人口小学入学率达到100%;有中学45所,在籍学生50135名,教职工4747人,常住人口初中入学率达到100%;有职业学校6所,在校生3702名,教职工454人。此外,全区还设有1个成教中心,10所乡镇成人学校,72个非学历培训学校。

(二)实施教育资源整合,加快教育发展的措施

近年来,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及各乡镇政府采取积极措施,加大教育资源整合力度,推进了我区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1、成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通州区城区学校生源不断增加,农村学校生源明显减少。为使教育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区政府专门成立通州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重大教育发展和资源整合问题进行宏观决策,促进通州区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发展,推进全区教育现代化建设进程。

2、制定一系列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措施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的重要体现。针对我区城乡间、各乡镇间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实际,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完善了一批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通政发〔2005〕55号)、《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加强对农村乡(镇)幼儿园管理的意见》(通政办发〔2005〕45号)、《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通州区教育委员会通州区财政局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体制的意见》(通政办发〔2005〕46号)、《关于从运河中学、三中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中学工作的意见》、《关于选派优秀教师到边远地区工作的意见》等。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对加快教育改革、促进全区教育均衡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加大财政投入和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力度

自2001年以来,区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法规,逐年增加财政对教育的拨款,并积极采取措施,多渠道增加基础教育的投入,较好地促进了全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保障了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连续实现“三个增长”。特别是近两年来,财政投入增长幅度较大,2004年我区财政经常性收入145462万元,比2003年同口径增长11.9%,其中,财政预算中教育拨款为41880万元,比2003年同口径增长12.8%,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比例。纯教育事业费投入31773万元,比2003年同口径增长16.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其中生年均事业费4031元,比2003年增加905元,生年均公用经费1110元,比2003年增加247元。各项指标均按有关法律要求,达到较大增长。按照2005年财政预算比例,区政府将继续积极按照《教育法》和《预算法》的有关规定,实行部门预算和零基预算,优先保证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并确保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中比例的逐年提高。与此同时,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采取合作、贷款、置换、争取市专项拨款、调动乡镇和社会力量办学积极性等措施和方式方法,加大了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的力度,保障学校各项建设资金的落实。

4、加快对农村基础薄弱校的改造

一方面根据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和通州区建设的实际,加大了对学校布局的调整力度,对农村一些规模小、办学条件差、生源不足、分布不合理的学校进行了布局调整。区农村中学由2002年的27所,撤销合并至2005年的24所(2004年撤销合并1所,2005年撤销合并2所)。2002至2005年11所农村中心校下辖完小由104所撤销合并至91所,减少了13所。新建农村中小学3所,新建农村寄宿制中小学3所。通过资源整合,初步形成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农村中小学办学格局,缩小了校际间的差距,提高了办学效益。教育经费由原来的分散使用变成集中使用,学校环境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教师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另一方面配合市政府加快农村基础教育发展3年规划目标安排,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薄弱校的改造。2003年和2004年,区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各乡镇共同努力,保质保量完成了22所农村学校的改造任务,使改造学校彻底消灭了危房和三类房,校舍质量大大提高,专用教室数量满足了教学要求,促进了我区基础教育水平的整体上升和均衡发展,受到市政府和市教委的高度评价。在对基础薄弱校改造的同时,加强了对农村各中小学的同步维修工作。近三年对农村学校基建修缮投资额总计2.2357亿元,用于农村校改扩建、锅炉更新、电路改造等;

投资800余万元,实现了农村中小学取消火炉取暖;投资1.37亿元,用于添置教育教学设备及图书等。

5、积极打造教育重点工程

为提升通州区教育的整体水平,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步伐,2004、2005年,区政府和区教委在各乡镇和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开始了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投融资1.6亿元的通州区潞河中学国际教育园建设工程,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投融资800万元的北京教育科学院通州区第一实验小学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并投入使用;投资7000万元、占地93000平方米的通州区张家湾中学(潞河中学分校)已经投入使用;投资6000万元、占地54262平方米的通州区马驹桥中学(通州区第一实验中学)建设已竣工并投入使用;投资4000余万元、占地15240平方米的通州区教师培训中心建设工程已竣工并即将投入使用;投融资1400万元、占地6500平方米的通州区幼儿园建设工程正在拆迁建设之中。这些重点工程建设,规模大、质量优、起点高,对通州区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提升和推动作用。此外,台湖中学、于家务中学、中山街小学、区幼儿园等一批重点工程项目也正在论证和筹建中。

6、加快教育信息化发展

为实现教育现代化,近年来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快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速度。2002至2004年,全区共为中小学配备计算机7345台,新建99个计算机教室、70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全区共建校园网113所。现在已基本实现了高中每8个学生一台计算机,小学、初中每10个学生一台计算机,教师两人拥有一机的目标,为中小学全面开设信息技术课提供了有力保证。2005年,将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速度,力争达到每个完小一个多媒体教室,中心校每两个年级一个多媒体教室,初中校每个年级一个多媒体教室,高中校每班一个多媒体教室的目标。

7、努力提高农村教师待遇

为使农村教师踏实工作,调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热情,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中小学教师采取了待遇倾斜政策。农村中小学教师结构工资比城区教师每人每月多10元;农村中小学教师(男满30年工龄,女满25年工龄)退休时给予一次性安家费2500元;永乐店地区中小学教师每人每月补助8元。在2005年5月召开的通州区教育大会上又提出奖励农村教师的新举措,于今年开始对在农村工作的教师发放教师津贴,新配班车10辆。与此同时,在教师培训方面,也加大了对农村教师的倾斜力度,几年来选派农村教师出国培训7人次,全国性培训11人次,市级培训12349人次。此外,在积极引进外地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通州农村学校任教的同时,还鼓励和选派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2005年,从通镇小学派往农村小学支教44人。这些政策和措施,促进了我区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城乡教育协调、均衡、健康发展。

8、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加大了与市区名校合作办学的力度,经多方努力,先后与北京史家小学、北京市育才学校、北京第二中学确定了联合办学意向,并如期签约建设。为完善办学体系,区政府与北京工业大学合作举办北京工业大学实验学院进行签约,在18个区县中率先拥有了政府办的高等院校,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抓紧落实,预计新的实验学院明年投入使用。此外,还与北京教育学院签约,建立了教育学院通州分院。以上举措为提升通州区教育教学水平,缓解优质教育资源供需矛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近年来,通州区的教育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教育部门的积极努力及辛勤工作下,在市、区有关部门和各乡镇的大力支持下,教育经费的筹措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教育资源整合取得初步成效;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教学的管理水平、教学设备的配套、教学手段的运用、素质教育质量、中高考升学率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新的改善,教育均衡发展得到进一步推进,全社会重视教育的良好环境逐步形成。我区教育进入了向教育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

二、我区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州区的教育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需要相比,与“建设新城区”目标和功能定位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目前仍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突出问题。

(一)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现有基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

一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老城区学校布点少、规模小、布局不合理。如通惠河以北地区仅有北关中学一所初中校,且规模小、质量偏低。永顺、北关等几所小学由于校舍陈旧也都面临着艰巨的建设改造任务。二是由于新城区的开发建设与学校建设没有同步进行,造成部分地区就学压力较大。如运河大街两侧近几年新增住宅小区14个,人口剧增,而附近原有的运河小学、玉桥小学、玉桥中学在校班级数和班容量逐年增加,仍不能满足入学需求。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给原有的教育资源带来巨大压力。如后南仓、官园、中山街几所小学,由于人口的增长迅猛,使得班容量严重超编,按北京市新颁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生均面积远远达不到要求。四是现有教育资源远远不能满足通州区未来建设发展的需求。按照新城区的总体规划,随着未来通州区人口的增加,预计,到2010年,全区中小学生将比目前增加10万人,到2020年,全区中小学生将比目前增加20万人,而增加的学生数主要集中在城区。从发展的角度看,我区基础教育缺口明显,中小学新建、改建、扩建任务非常艰巨。

(二)农村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城乡和校际间发展仍不均衡

近年来,大部分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得到改善,但基础教育发展仍不均衡。在政府投入、学校师资配备、教育教学设施配备、教师待遇等方面,城乡之间、校际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如台湖中学、垡头小学等农村学校还是五、六十年代的平房校,永乐店、于家务等乡镇目前仍然没有一所镇村举办幼儿园等。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规划、改造任务还非常艰巨。

(三)职业教育较弱大专院校较少,与新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定位不相适应

与基础教育相比,由于社会导向和“普高热”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我区职业教育存在投入少、规模小、专业设置市场适应性不强等问题,远远达不到新城区未来发展和功能定位的要求,离2005年11月中央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任务要求也有很大差距,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各方面都有待进一步完善。此外,区内高校数量较小、优质教育资源不多,缺少影响力,形成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之间的不均衡,不利于建设各级各类学校协调全面发展的格局。

(四)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亟待规范化

随着北京新城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新建改建居住小区越来越多,但相应的教育配套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尽如人意,存在着配套设施应建未建、教育设施费应交未交等问题,这也是造成目前部分地区存在就学压力的直接原因。

三、促进通州区教育持续、协调、健康发展的几点建议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通州现代化和建设北京新城区战略目标中,必须做到教育优先发展,充分发挥教育工作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尤其在建设新城区、通州区正在进行规划修编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抓住机遇,使通州区的教育协调、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一)面向未来,认真落实好教育发展规划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通州区定位为“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区和东部发展带综合服务中心”。未来5年,通州不仅要承担疏散中心城区人口的任务,还要分担北京核心区的产业转移、行政办公功能。通州区2006—2010教育发展规划作为通州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新城区建设发展、满足方方面面对教育的需求的关键一环。规划布局中,对于目前我区教育事业中存在的“城区学校布局不合理,现有基础教育资源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要求”、“农村部分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城乡和校际间发展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了很好的规划、整合、解决方案和发展目标。因此,未来几年中,区政府以及建设、规划等各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积极协调配合,确保教育规划的贯彻落实,确保教育规划中各级各类学校新建和布局调整中建设用地面积的预留,使全区上下围绕“打造新兴教育强区”的目标,在扩大教育规模,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升教育品位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二)坚持“三教”统筹,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针对我区职业教育存在的投入少、规模小、专业设置市场适应性不强等问题,要根据《职业教育法》和《北京市实施〈职业教育法〉办法》的规定和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要求,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资源整合力度,不断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步伐。要尽快建成1所规模较大、层次较高、设施完备、具有现代化教学实验实训基地的职业教育中心校,形成有骨干特色的专业设置、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有的放矢的实践性教学的特色校。并以此为依托,使我区的职业教育不断做大做强,产生品牌效益,以适应新城区和首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实现普、职、成教均衡发展,逐步实现“高水平的义务教育,发达的职业教育,适度的高等教育”的奋斗目标。

(三)完善政策,逐步规范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京政发[2002]22号“关于新建改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指标”的文件在操作性和建设标准、收费标准等方面存在着不足,而相应的新政策标准又在制定中,还没有出台,因此,针对我区城市建设发展快,新建改建小区多,相应的配套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不够规范的实际,一方面应积极呼吁市有关部门,根据形势发展需要,尽快制定新的、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要加强多方协调,对部分小区的教育配套设施应建未建,或者建了而未交教育部门使用等问题,进行联合执法,定期检查,加大监督执法力度,确保新建改建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使教育事业与新城区建设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不断更新观念,大力推进教育机制体制创新

根据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要不断推进机制体制创新,逐步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要面向市场,在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调动社会方方面面办学的积极性。要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引进国内外名校、北京市区名校来我区联合办学,并且积极发挥我区潞河中学、运河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作用,建设分校或新校区,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提升新城区整体教育水平。要认真贯彻促进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加大政府对各类民办教育的扶持力度,促进其健康发展。

(五)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全面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要加大学校的管理工作,研究探索科学的管理方法,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为教育教学服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培养名教师、骨干教师工程,鼓励教师在职进修,参加各种继续教育培训。要积极引进外地、外区县名师,加强本地教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