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日期:2008-09-03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区委书记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市委、市政府从首都的实际出发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目标。通州作为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如何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和部署,在建设北京新城区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是通州区委、区政府认真研究和实践的重要问题。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通州区提前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的前两步战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目前全区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北京新城区的关键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关系到北京新城区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

(一)构建和谐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的一项重大任务

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市委、市政府从首都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出发,提出把首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强调从抓基层入手,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的建设,奠定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通州是北京新城区,是和谐首善之区的组成部分。我们只有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精神,自觉构建和谐社会,才能为构建和谐首善之区做出新的贡献。

(二)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北京新城区的必然要求

建设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和滨水宜居新城,是通州今后一个很长历史时期的重要任务。其内容是全方位的,涵盖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要推动经济发展,构筑新城区的产业支撑体系;要搞好城市建设和管理,建成高品质的现代城市;要推进民主政治和先进文化建设,提供新城区建设政治保障和精神动力;也要自觉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新城。这些都是建设北京新城区的重要内容,缺一不可。我们只有在发展中促和谐,在和谐中推进新城区建设,才能全面实现建设北京新城区的宏伟目标。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解决发展中问题的重要举措

通州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稳定的,但在发展中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仍不够协调,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社会管理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设施和水平都有待提高。二是城乡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收入差距较大,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农民增收及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提高的任务比较艰巨。三是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很大,特别是流动人口日益增加,建设宜居城市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越来越繁重。四是社会管理中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维护社会安全、稳定、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的任务十分艰巨。五是基层基础工作有待加强,基层工作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的问题需要下大力量解决。这些都是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做好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工作,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促进各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四)自觉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各级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责

和谐社会既是我们要努力达到的阶段目标,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是建设新城区的领导者、组织者、执行者,只有自觉把构建和谐社会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才能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和纠正思想上的片面性,解决片面地重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认识偏差,全面履行党和政府的各项职责;才能在工作实践中自觉地做到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一同规划、一同布置,四位一体同步推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我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初步实践

近年来,通州区委、区政府围绕建设北京新城区的目标,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提高执政能力,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上进行探索和实践,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科学发展

注重贯彻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不动摇,注重规划在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组织开展了总体规划修编的一系列基础性工作;注重以宏观调控为契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确立和执行了项目准入的标准和机制,同时加大盘活闲置资源的力度,去年共盘活项目104个;注重在城乡建设中多做对长远发展有利的事情,为新城建设打基础、造环境、拓空间,陆续启动了运河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二)努力扩大群众就业

强化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提供服务的职责,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体系建设,成立区、乡镇(街道)两级城乡就业领导小组,建立了由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建成了一点登记、多点查询的网络平台。开展对农村劳动力状况的普查,加强对城乡就业形势的分析和预测,建立14个部门参加的就业相关数据会商制度,加大就业调控。积极探索“三单式”培训模式,有效提高劳动力培训的针对性。去年全区共有1.2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三)加快推进全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全区逐步健全和完善了以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去年我们出台了《通州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试行意见》和《通州区失地农民养老保险试行办法》,探索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金实行区级统筹,通过“以农村集体负担为主,农民个人负担为辅,区政府给予适当补贴”的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在马驹桥镇和台湖镇的10个村进行了试点,有4718人参加了保险,参保率达到98%,有722人已经开始享受养老保险待遇。

(四)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

我们注意强化街道办事处在管理和服务中的作用,理顺了街道办事处和各职能部门的关系,加强属地管理和服务的责任。在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上,强化了安全责任制,健全了安全监管机构,开展了安全隐患大排查,编制发布了重大危险源目录,对重点隐患的整改挂牌督办。在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上,坚持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做好维权服务工作,解决流动人口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坚持依法加强管理、维护社会秩序。

(五)积极化解人民内部矛盾

保持社会安定稳定上,一方面注意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问题,特别是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另一方面注重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定了工作重心下移的方针,要求干部迈开双脚,深入基层,做好群众工作,探索了三级排查“零”报告、三级协调会商重点信访案件、重点信访案件督查督办、司法超前介入、领导定期下访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建立《通州区村级信访排查调处工作十项制度》,组织百支帮扶工作队帮助排查矛盾、解决问题,落实信访责任,努力把问题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目前,我区的经济社会事业逐步纳入科学发展轨道,社会各项事业较快发展,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整体上来看,通州的社会是和谐的。

三、进一步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思路和措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以服务群众为重点,把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发育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加强基层社会管理和建设,努力把通州建设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新城。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1、加快经济发展步伐。要坚定不移地抓项目引进、抓招商引资。要广泛吸引社会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要扎扎实实抓好项目开工建设,特别是大项目的跟踪、服务,使其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要加快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增强对重大项目的吸引力

2、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通州要依据规划定位,适时调整经济结构。一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二要推进均衡发展,促进经济不发达乡镇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发展步伐。三要转变增长方式,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

3、搞好统筹协调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建设新农村。为了克服对“三农”问题的多部门交叉管理或无人管理的现象,区委研究决定成立全区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协调“三农”发展各项工作,研究提出具体细致的工作措施,真正落实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的大政方针。

(二)深化改革,切实加强社会管理

1、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功能定位、分类指导的原则,完善工作考核办法,推进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切实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区属各部门要整合、充实在城乡基层的办事机构,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减轻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负担,把专业性、技术性的管理事务切实承担起来。

2、加强城市管理。明确划分中心城大街小巷、各类地区的管理主体,编辑成册,责权统一,把城管责任落实到单位和个人,使城市管理无遗漏、无盲区、无交叉。强化城市管理的综合协调,使区城市管理协调委员会切实担负对全区城市管理的综合协调责任,对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顺利进行。创新管理方式,从新改建的道路或小区入手,制定明确的管理标准和措施,借鉴“单元网格化管理”等先进管理方法,做到建好一处管好一处。推进城市管理的市场化改革,放开市政设施维护、城市绿化养护、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保洁等市场,通过公开竞争承接作业任务。发动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开展城管宣传进社区活动,让辖区居民参与和监督城市管理,强化辖区单位的城管责任,加大对不文明行为执法和曝光力度。

3、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完善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组织管理网络,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系统建设,出租房屋(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站的建站率达到100%。按照 “谁主管,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严格流动人口户籍管理,加强对流动人口集中的居住点和工作点等重点地区的监管整治,加强对流浪街头、昼伏夜出、居无定所流动人口的排查。建立流动人口违法犯罪情况调查分析和责任倒查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打、防、控工作,积极开展“我为社区查隐患”有奖举报活动,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流动人口管理的积极性。

   (三)强化职责,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推进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就业培训,完善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培训机制,继续推行“三单式”培训模式,合理布局培训机构,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建立若干农村和社区劳动力就业培训基地。完善就业信息网建设,形成集劳动力资源管理、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等多项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劳动力市场网络。落实用人单位岗位空缺情况和空岗报告制度。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积极开发劳动保障协管、社区矫正协管、流动人口协管、治安巡逻、公共卫生保洁、公共环境绿化、公共设施维护以及文化、教育、体育、托老、托幼服务等公益性岗位。积极推动社区创业工作,实现创业带动就业。每年新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以上。促进困难群体就业,继续落实《通州区促进城乡就业办法》和《通州区招用失业人员、富余人员劳动力岗位补贴细则》,对吸收困难群体就业的单位加大支持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支持“农民产业就业基地”建设,对达到标准的就业产业基地给予资金扶持。研究制定劳务输出措施,加大劳务输出力度,鼓励更多的农民到区外就业。研究制定有关奖励办法,加大对村自行解决就业的奖励力度,鼓励以村为主解决就业。建立健全农民发展二三产业融资担保机制,鼓励村级二三产业专业户发展。通过开发、扶助等措施,确保每年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1万名以上。

2、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继续落实《通州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办法(试行)》,使符合条件的村尽快参保,到2010年农村养老覆盖率超过60%。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不断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到2010年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以上。落实建设征地农转非劳动力参加社会保险政策,使每个转非劳动力都能按政策要求参加社会保险,做好政策执行中的衔接,妥善解决不同时期农转非中的历史遗留问题。积极推进整建制转居人员参加社会保险试点工作。积极开展基层社会救助服务,落实分类救助、专项救助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组织社区、村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老、助残服务活动,切实保障城乡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深入开展“一助一”工程,对家庭困难的中小学生实施就学补助。落实《通州区教育帮困助学工程实施意见》,对考入高等院校的低保家庭子女提供救助。

3、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组建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加强120急救网和乡镇急救站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造提升现有中心城内医院的医疗条件,推进名院在我区办分院工作,规划区域医疗中心,加大综合三甲医院引进建设力度。加强医疗服务网络建设,加强乡镇卫生院、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及村卫生室标准化改扩建工作,实现每个街道、乡镇都有卫生服务中心,两年内使社区服务站、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达到100%。加强人才体系建设,贯彻落实首都全科医学人才工程和农村卫生人才工程,大力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技术和管理人才,逐步做到每个卫生站都有全科医生,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真正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综合性服务。提高农民健康保健水平,努力做到为农民进行定期体检并逐步建立健康档案,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强化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区”。

  4、推进公共教育体系建设。继续调整优化中小学布局结构,实施“撤、改、新”建设工程,到2010年,撤并农村小学46所,改扩建中小学38所,新建中小学17所,使全区中小学校逐步达到北京市中小学校办学标准。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完成教育信息网络中心建设,完成市、区、校三级网络连接,完成“校校通”工程,实现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教育信息化程度达到市先进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加大市名校在我区办分校力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优先保障农村教育投入,优先确保农村学校建设,优先提高农村师资水平和教师待遇,鼓励中心城内“名教师”、“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支教,促进农村教育水平尽快提升。提高九年制义务教育水平,免收学杂费、书本费和困难学生的寄宿费,使全区的适龄儿童都能公平地享受基础教育,5年内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入学率100%,农村适龄儿童入园率达到90%以上,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学或进入职业教育达到80%以上。依法保障来京务工人员和困难群体的适龄子女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的权益。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筹建高等职业教育中心,规划建设职业教育培训基地,积极发展社区教育,以成人学校和文明学校为依托,在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1所社区教育中心。

5、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在全区范围内新建文化室、图书室160个,两年内使每一个社区和村都有方便群众读书、阅报、健身、开展文艺活动的场所设施。建设以乡镇为副中心,以文化馆分馆、图书馆分馆、书店为构架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鼓励和资助文艺院团到社区、村镇演出,继续组织开展“五月鲜花”歌咏比赛、农民艺术节、“民工影院”和农村露天电影放映等文化活动,以社区和村为单位普遍建立起秧歌队、歌唱团等群众自娱自乐的文艺团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创建“全国文明区”为载体,深入开展“文明村镇、文明(街道)社区、文明行业”创建活动,扎扎实实提高全区整体创建水平。深化以文明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公民道德宣传教育实践活动。加强舆论引导和宣传教育,宣传和表彰以孟宪峰、牛文祥为代表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进一步树立社会正气。完善城乡基层体育设施,使每个村、社区至少拥有1套体育健身设施。落实全民健身行动计划,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提高全民体质。

6、推进基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以“巡逻、社区、治安、内保”为主体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网,做到专群结合、群防群治。加强派出所、警务工作站等基层公共安全服务设施的规划、整合和建设,解决基层派出所办公场所紧张的问题,推进警力下移,落实社区警务工作制度。通过实施治安中心户互联互保、商户门店联防联保及相邻村与村、社区与社区间联勤互动巡逻制度,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提高基层治安防控能力。加大科技创安工作的力度,在统一规划和统一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在城市社区普遍安装技防设施,提高安全防范工作的水平。加强法制宣传教育,逐步建立覆盖全区社区、行政村的法制教育基地,完善“区—街道(镇)—社区(村)”法制宣传教育网络,做好犯罪预防和社区矫正工作。

    (四)发挥作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1、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深入推动“三级联创”活动开展,积极探索党组织发挥引导、带动、扶持、组织作用的途径和方法,组织开展“五个好”党政机关、农村党支部和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扩大党组织覆盖面,加大新建小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力度,采取独立建支、临近纳入和依托村级党组织管理等模式,实现有效覆盖。在全区推广“党员责任区”、“书记信箱”等党建工作经验,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继续开展驻村帮扶工作,通过开展培训班等方式,提高帮扶工作水平。加强农村后备干部培养工作,建立村级后备人才库,乡镇党委在每个村至少确定一名年轻后备干部,进行教育和培养。

2、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健全以村委会、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村民理财小组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组织体系,通过开展“民主日”等活动,把群众的力量凝聚起来,把自治范围内的事情管理好。提高村民自治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以落实和检查《通州区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细则》为抓手,加大村务公开力度,通过“明白纸”、《村情简报》等形式,接受群众监督。加强社区居委会组建工作,在新建居住区、农转居地区、农居混居地区建立社区居委会,科学合理地确定社区范围,“成熟一个,组建一个”。制定社区居民会议议事规则,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会议制度。建立社区居委会与驻区单位共同参加的协商议事制度,采取联席会等多种形式,定期研究社区共驻共建事项。建立社区听证会制度,就涉及社区居民利益的公共事务听取居民的意见。

3、发挥基层组织服务群众作用。建立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以党组织为核心、带领群团组织创新服务载体,推广党委+基地、支部+协会等服务模式,促进群众就业致富。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和服务农民进入市场,抵御风险。发展农村服务队伍,建立以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党员志愿服务队”、“党员责任区”、“党员联系户”等各种队伍,为农村党员发挥作用搭建实践舞台。培育社区群众性服务组织和团体,发展社区志愿者组织、老年人组织、残疾人组织、群众性文体教育组织等各种社区服务组织,协助政府做好社区服务、治安、卫生等方面的工作,提升社区组织和动员群众的能力。

(五)夯实基础,推进社区、村镇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

1、加强社区、村镇的规划和环境综合改造。划入新城规划范围内的城乡结合部地区要严格执行新城规划,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加强城市管理和流动人口管理。广大农村地区要根据乡镇域规划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通过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促进适当集中紧凑布局。区镇两级每年都要安排足够资金,推动100个村的改造整治,力争3-5年完成全区所有行政村的综合改造整治任务。继续推进“一街一区”建设工程,街道办事处每年坚持为群众改造一条路,建一个规范社区,推动社区环境逐步提升。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道路状况,乡镇建立财政补助机制,支持农村改善村内外道路网络。实施农村改水工程,逐步更换老化设施,5年内90%以上的农民实现集中供水。做好环境卫生工作,鼓励农村厕所卫生化,5年内农村改厕达到80%以上。健全环卫机构,5年内垃圾收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50%以上。完善网络建设,逐步实现光缆入村、入户,推动信息入户;提高农业生产网络化管理水平;积极发展以农村远程教育为主导的信息化培训体系。完善社区配套设施,保障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达标,保障每个小区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配套设施达标。

3、着力完善基层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市区两级财政建立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工作经费保障制度要求,区财政给予配套,保证社区和村级组织开展工作需要的办公经费、活动经费、培训经费。区镇共同负责,建立健全对社区和村级组织发展公益事业的专项补助制度,采取项目管理办法,支持城乡基层组织开展公益事业。按党员每年人均不低于100元的标准核定基层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由基层党组织负责管理和使用。建立健全基层干部薪酬保障机制和增长机制,结合实际选择部分乡镇推进农村党支部书记公职化管理试点,提高社区工作者收入。

(六)重心下移,着力化解社会矛盾

1、依法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建立民意调查分析制度,通过专业公司调查、群众恳谈会、听证会、民情热线等形式,及时掌握群众需求,区委坚持每季度分析社会舆情。落实维护稳定的各项制度,继续落实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进一步健全三级排查“零”报告、三级会商重点信访案件、重点信访案件督查督办、司法超前介入及领导干部下访等工作机制,落实《加强基层信访排查调处工作的10项制度》,确保信访事项及时、有效地控制和解决。加大重点信访问题的解决力度,区镇两级分层次确定辖区内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问题,建立台帐,逐一解决。

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加大《信访条例》宣传力度,通过印发宣传册、开展学习讲座等,广泛宣传《信访条例》,做到家喻户晓。规范群众信访,对信访中涉及法律的矛盾和纠纷,向群众宣讲有关法律政策,理顺群众情绪,引导群众通过法律程序解决。规范接访,各级领导、各部门要严格执行有关程序,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政策解决矛盾和问题,避免解决问题的随意性。

3、加强公共安全工作。建立健全维护群体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建立完备的社会预警体系,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先期处置和善后工作,组织、指挥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有效预防和化解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加强公共安全知识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展板等宣传媒介,开展公共安全宣传周等活动,增强全民防范意识。健全安全生产监管机制,严格安全生产执法检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加强对重点安全隐患场所的监管,及时消除影响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通过设立公共安全专用电话等,发挥群众在维护公共安全上的作用,畅通公共安全信息,使公共安全隐患及早发现、及早排除。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