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日期:2008-09-04    来源:通州区政府

分享:
字号:        

2005年,全区农业工作抓住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主题,从加大政策支撑、资金支撑、科技支撑入手,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构建出农业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使本区农业发展呈现出稳定上升的良好态势。全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1.38亿元,比上年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661元,增长8%,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预期目标。

搭建农业政策支撑平台,构建农业发展长效机制。围绕新城区功能定位和总体发展要求,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分别编制农业发展规划、生态林业体系建设规划、水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以政府财政和银农合作作为政策性引导资金,充分调动社会资金、个人资金参与农业项目的积极性,实现政府支农资金的放大效应,探索制定《关于扶持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若干政策(试行)》。各乡镇在原有农业管理服务中心的基础上,搭建乡镇农业项目管理平台和农业科技支撑平台。在全区范围内重点围绕蔬菜、林果、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和农村水务管理,建立公益性村级农业技术服务网络。

以成功创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为契机,建立政府强制性质量检测制度,定期对企业和生产基地的食用农产品进行检测,并向媒体公开检测结果;同时建立健全农资连锁配售体系,建立统一的重点种植、养殖基地和企业的投入品配送网络,解决投入品来源复杂的问题;出台补贴政策,对生产基地和企业的日常检测费用给予适当补贴,调动其自动参检的积极性。对新建蔬菜基地,选择适合土壤地块,按照标准化和节水化组织生产。

按时按质完成了粮食直补政策落实工作。2005年完成小麦、玉米直补63.4万余亩,直补农户11万户次,直补资金2358.3万余元(其中良种补贴314.9万余元)。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土地确权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区483个村已有482个村完成农村土地确权任务,占全区农村总村数的99.8%。其中:确地的102个村,确利的99个村,确地确利相结合的233个村,分别占确权总数的21%20%48%;确权入股的1个村。签订土地确权合同18.6万份,发放土地确权证书18万多本。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基本完成。

全区483个村已有482个村完成了清产核资工作,并全部由所在乡镇政府统一颁发了“农村集体资产产权登记证”。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进展顺利。全区确定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试点7个村,已全部完成。根据自身的资产规模,车里坟村和西总屯改制后分别注册成立股份制性质的“景新伟业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紫金恒投资有限公司”;后夏公庄、前夏公庄分别注册成立“北京后夏公庄社区合作社”、“北京前夏公庄社区合作社”;刘老公庄、公庄、大稿村分别成立“北京璐顺恒投资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大稿村社区合作社”。

合理调整农业结构,推动主导产业发展。蔬菜业持续增长。2005年蔬菜种植面积有了较大幅度增长,累计达到18.9万亩(长年种植面积12.5万亩,季节性种植面积6.4万亩),同比增长21.7%。蔬菜发展重点向三个方向推进:一是加大保护地建设力度。按照区财政补贴、乡镇配套、农户出资的方式,在马驹桥、永乐店、漷县、于家务等乡镇新建成连片蔬菜日光温室和大棚1.2万亩。二是向配送型发展。以东升方圆农业公司、大运河配送中心等加工企业为龙头,不断扩大配送企业规模,配送菜总量达到15万吨以上,其中特菜达到4.3万吨。以专卖点、销售专柜等方式统一配售,重点在城市社区、超市、饭店等建立销售网点。三是不断扩大出口总量。加工蔬菜、食用菌等已经进入新加坡、加拿大、香港、日本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出口菜基地面积达到3万亩,出口形势稳定。林果花卉业发展稳定。一是顺利完成绿化任务。共完成造林1078亩,植树80.2万株,农田林网更新改造69.5公里。二是果树发展平稳。新增果树面积200亩,果树面积稳定在9万亩左右。三是苗木花卉寻求特色突破。花卉总面积稳定在7000亩左右,草坪面积稳定在5000亩。其中漷县镇草场村、北堤寺村规划600亩的鲜切花生产基地,在两个村花卉基地建温室98栋,引进黄莺、非洲菊、玫瑰等20多个优质鲜切花品种。同时率先引进荷兰蕨培育基地,引进30多个唯一性观赏荷兰蕨类品种进行试种驯化,形成精品、特色的花卉规模化生产。养殖业稳中有升。2005年在全力防控口蹄疫、禽流感疫情的情况下,克服困难,保证全区生猪、乌鸡、肉鸡、肉鸭等常规养殖业的稳步增长。全区出栏生猪54.19万头,比上年增长2.4%。肉羊出栏20.70万只,比上年增长1.17%。奶牛存栏1.2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区养鱼水面24812亩,其中成鱼12812亩,鱼种4000亩,观赏鱼8000亩。观赏鱼庭园小池养殖面积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000平方米,并出口到东南亚、欧洲等地区。籽种产业逐步形成规模。一是推广粮经作物籽种。首先,推动籽种产业化,建成800万公斤储存量的优质粮储仓库。其次,与市农科院合作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使之成为蔬菜、籽种繁育推广基地。同时,实施百村蔬菜品种更新工程,确定漷县、潞城、宋庄、西集、台湖、马驹桥等6个乡镇为重点示范乡镇,建设蔬菜新品种试验基地3个,蔬菜新品种示范村15个,西甜瓜示范基地2个,瓜菜示范村21个,种植示范户120个,推广优良品种40个。二是加快养殖品种换代。乌鸡产业化工程项目、观赏鱼产业项目、奶牛产业化项目、肉羊人工授精繁育技术项目、东方种猪场改扩建工程等项目的实施,有效的带动养殖品种的改良。三是建成食用菌制种中心。投资1000万元建设两座年产1500万棒的食

用菌冷库。以马驹桥镇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永乐店镇绿源食用菌中心为龙头,建立食用菌冷库,满足生产基地菌棒需要。四是加快果品改良。重点加大现有果树的更新改良力度,进行2000亩的梨树、桃、苹果、李子、葡萄等的高接换优。同时,筹备建设配套的果品储存库。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2005年利用银农合作贷款等方式,发放加工企业贷款5500万元,重点扶持北京东升方圆农业公司芽菜项目、永顺之舟食品公司购置屠宰生产线、星湖绿色生态观赏园扩建娱乐设施、金信食用菌公司菌棒生产线、北京甜水园食品公司改造生产线。龙头企业的加工能力得到提高,带动能力明显增强。以林菌间作为主的食用菌产业取得实效。张家湾、马驹桥、潞城等8个乡镇从事食用菌生产的村达到43个,种植面积达到1500多亩,主要有香菇、平菇、白灵菇、木耳等。一是重点在永乐店推广了林菌间作,以永乐店绿源食用菌中心为基地,为农户提供菌棒、生产指导、回收产品,统一进行市场销售。2005年全区发展林菌间作1000亩,参与农户达到150户,部分亩收益超过5000元,最高的超过万元。二是扩大白灵菇种植面积。马驹桥金信食用菌有限公司2005年带动农户169户,面积达到230余亩,产值680万元。由公司为农户统一提供菌棒,进行生产技术指导,并签订回收协议,投入负担极低,农户每个棚收入达到2万元。林间生态园建设工程。与北京聚龙迪林业发展公司合作,在现有速生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开发,建设京都第一圣树园、京都圣菇园、绿色动物养殖园、珍奇花卉特种蔬菜种植园、绿色产品加工中心等5个园区,进行6000亩林地的综合开发。围绕开发农业新功能,扩建和新建一批农业观光项目。一是针对本区农业资源现状,在保持传统采摘项目基础上,全面整合现有观光农业项目,进一步投资完善台湖镇第五生产队采摘园、大运河采摘园、大营旅游村等一批观光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二是新引进并着手筹建一批符合都市农业发展,展现新城区特色的农业功能性项目。例如,宋庄温榆农业观光园项目、西集镇辛集村农业观光园项目、张湾镇葡萄大观园项目、围绕西集小城镇建设开发北运河大堤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永乐店镇京东瑞桑盆景园项目。整合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大扶持力度。按照农业产业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围绕加工企业,以发展专业协会为纽带、以发展专业合作社为核心,探索“区级行业协会+乡镇分会+村合作社”的合作组织模式,择优给予重点扶持。全区新建生猪、观赏鱼、谷物、籽种、果树、花木、植保等区级农业行业协会7家,新成立漷县观赏鱼分会和台湖桂家坟观赏鱼分会2家,新成立徐官屯蔬菜合作社等村级合作社5家。张家湾镇葡萄协会被农业部确定为2005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试点,区观赏鱼产业协会被确定为北京市“双十”计划市级扶持项目;另有11家被列入市“百社上网”扶持项目。不同程度的享受到中央、市、区的资金和物质的扶持。同时,以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为龙头,采取“公司+农户+商标”和“合作组织+农户+商标”的方式,利用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品牌优势,带动并吸纳农民成为品牌农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减小了农民的市场风险。已经形成的农业品牌主要有“东升方圆”、“建华蔬菜”、“大运河配送菜”、“鑫淼观赏鱼”、“白灵菇”、“敖凤乌鸡”、“京ZZ葡萄”、“明太阳大樱桃”等,涉及蔬菜、果品、养殖、加工产品等,达到无公害认证的单位和组织达到109个。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化水平得到加强。加快农田水利建设。一是继续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完成中低产田改造4.53万亩。二是实施新河灌区再生水利用工程、凤港河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北运河河道改造工程、萧太后河治理工程等。围绕主导产业,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启动农机进驻蔬菜保护地项目,采取补助方式购置了400多台农机具免费发放到示范农户手中;重点推广蔬菜保护生产机械、果树生产机械;引进与改造日光温室自动卷帘机;全面推行农田保护性耕作。农村改水工程整体进展顺利。2005年,采取水厂扩户、新建联村水厂、实行单村供水等方式,更新水源井132眼,进行管网改造1402.96公里,加装水处理设备、安装水表、节水龙头等200个村,13.7万农民的饮用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

创新服务手段,农业科技服务取得成效。健全区、镇、村三级农民技术服务网络体系。在原有区、镇两级网络的基础上,逐步在全区各乡镇按照农业产业分布特点,建立起100名农业技术员、100名林果技术员,100名养殖技术员、483名水务协管员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建立起村级科技推广网点。在蔬菜、粮食、林果新技术推广、畜禽免疫、病虫草害监测、农村安全供水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性作用。启动“三院联动”(北京农学院、北京农科院、北京农职院),围绕农产品品种更新、改良,依靠 “三院联动”,加快推动科技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利用,努力提升建设通州区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通州区林果新品种示范基地等农业九大科技示范基地的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种植业方面,在全区建立蔬菜科技示范户335户,示范园区3个。通过实地技术指导,解决空心菜干尖、芹菜斑枯病等问题,向农民推广蔬菜优良品种、瓜果类蔬菜嫁接育苗技术和新型生物农药防病虫等新技术9项,为农户解决一些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养殖业方面,确定500个养殖户为科技入户示范户,聘请15家科技单位科技人员与养殖户直接对接,为全区畜牧从业人员、规模养殖场场长开展技术培训讲座,取得良好的效果。开展农民培训,充分利用本区农村远程教育站点、星火培训学校等培训资源,针对农民需求,选取适合本区农业发展的实用技术进行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用固定培训与流动培训相结合。一是利用本区星火培训学校和星火培训基地及31个农村远程教育站点,定期开展农民培训;二是开通科技流动服务车,利用科技流动服务车下乡进村,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流动服务,及时传播农业科技知识。总计开展各类农业技术、职业技能鉴定书培训等120班次,1.2万人次,培训推广技术30多项。

建立动物防疫检疫体系,口蹄疫疫情得到有效防控。上半年,本区紧急启动防控预案,一是实行疫情零报告制度。各乡镇建立以基层兽医站为主渠道的信息报送网络,每天将各乡镇疫情动态上报区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二是对养殖场(户)实施严密的封锁(闭)与管理。所有家畜一律实行禁牧。三是强化对进京路口的监控,严禁疫区活畜及产品入境。对全区14个非指定路口全面封堵。四是继续做好紧急免疫工作。完成全区1.7万头奶牛、6200头肉牛、10.5万只羊免疫工作。五是加大对畜产品加工企业及经营性场所的管理力度,杜绝私屠乱宰。与属地内从事动物屠宰、加工的企业签订了《通州区偶蹄动物及其产品屠宰、加工企业动物防疫责任书》,严防疫区家畜及其产品流入市场。有效地防止了口蹄疫(亚洲I型)在本区的传播。

全面开展农业执法。一是多种形式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共开展普法宣传31次,发放宣传材料约46000份, 40000人次接受宣传。制作电视专题片、广播专题片、报刊宣传等,重点对土地流转、种子、农药、农机、动物检疫、植物检疫、渔政等进行了深入宣传,建立并公布农业行政执法咨询热线电话、投诉电话等,接受全社会对农业行政执法的监督。二是加强农业执法。认真落实《北京市2005年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组织各执法站和工商等部门协调配合,加强领导、周密安排、精心组织、分站实施。种子、农药、农机、动物检疫、植物检疫、渔政等执法站,在全区范围内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全区农资打假重点是四个方面的专项整治:一是治理农作物种子市场,凡在市场上销售的种子,发芽率必须达到国家标准,不合格的种子不准销售;二是控制高毒农药的使用,打击销售毒鼠强的违法行为;三是整顿农机配件销售市场,打击销售农机假配件、劣质配件的违法行为;四是整顿兽药经营市场,取缔无证、无照经营兽药的违法行为。渔政、农机、种子、农药、化肥、兽医医政、兽药药政等各执法站所共组织执法检查340次,出动执法车辆767车次,执法人员2176人次,被检查单位1615个(次),发出《限期整改通知》265份,复查整改效果达100%。在“春节”、“五一”“十一”等重大节日前,区政府主管副区长带队,农委、养殖中心、工商局、商务局、技术监督局、卫生局等部门采取联合执法检查的方法,对公路检查站、肉类市场、超市、集贸市场、经营性冷库和定点屠宰厂进行拉网式执法检查,确保消费者食用安全的农产品。

王岩军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