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区生产总值104.5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2.2亿元、49.54亿元、42.76亿元,占生产总值之比为11.7∶47.4∶40.9。全口径财政收入23.8亿元,增长25.5%;地方财政收入8.4亿元,增长32%;财政支出19.28亿元。
农 业
2003年全区农业总产值29.46亿元,同比增长9.1%。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特种蔬菜、养殖、林果花卉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优势产品和优势产区。以通济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东升方圆蔬菜出口加工基地和星湖园为龙头的农产品配送、出口创汇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迅速,农业由单一的经济功能向经济、生态、服务、创汇等多功能转变。推进标准化生产。新建成市区两级标准化基地50个。全区食用农产品安全生产和质量认证企业达到100家;试行城区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区农产品检测中心建成。
年内新增蔬菜种植面积2万亩,总面积15万亩,其中出口蔬菜面积达到4万亩。全区新增果树、速生经济林、花卉草坪面积分别为0.66万亩、5.47万亩和0.1万亩,苗木面积达到5万亩。养殖业以奶牛、观赏鱼、肉羊为龙头,生猪、肉牛、乌鸡、肉鸭等常规养殖稳步发展,拉动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年内改扩建奶牛场8个,新建奶牛场12个,奶牛场总量达到65个,存栏奶牛达到1.2万头。全区观赏鱼水面新增1000亩,观赏鱼小池养殖水面新增1万平方米,在德国建成观赏鱼出口销售服务中心;观赏鱼直接出口1220万尾,创汇185万美元,间接出口2500万尾。加大肉羊种群建设,新建成5家肉羊养殖场,形成良种羊群。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加快,引进北京东方绿之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食品公司、北京巨龙迪林业发展有限公司、金星鸭业中心、河岛食品有限公司等9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扶持蒙牛公司、通济达公司、于家务清真屠宰厂等14家规模大、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2家。通济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规模扩大,实力增强,农产品配送业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完成配送总量15万吨。在首都市场建成59个专营网点、专柜,社区专销点。并外销香港、广东和哈尔滨等地市场。蔬菜出口量达到2万吨。
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全年绿化总面积7.2万亩,植树686万株。完成北运河绿色通道工程、六环路二期绿色通道工程、运河生态公园建设工程,完善更新了部分农田林网。观光农业重点建设台湖第五生产队绿色星湖观光园2000亩的旅游观光景区。建成潞城水上旅游观光区“水梦园”,大运河农产品配送中心休闲采摘园区;林业局与潞城镇杨坨村、郝家府村合作建设运河生态公园,完成3000亩景区建设,开始接待游客。
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以节水和水环境改善为中心,完成3.5万亩中低产田水利配套工程,运河大桥、召里桥、应寺桥改造工程,西集、潞城、宋庄、于家务、 誋 县五个乡镇水厂工程,塘改湖工程,运河城市段左岸3.6公里改造工程等。
工 业
2003年区域工业完成总产值150.25亿元,工业销售收入140.69亿元,实现利润7.2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21.5%和24.9%。大力实施“园区战略”,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加快发展。年内全区开工建设项目创历史最高水平,共有123个项目进入施工阶段,其中31个项目实现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目标。工业园区规划面积达到56.15平方公里,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工程投入5.1亿元,五年累计投入18.3亿元。实施专业化、市场化、代理化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投资额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累计88家,其中亿元以上企业28家,到位资金16.3亿元。光机电基地、环保产业园区、通州工业开发区、永乐经济开发区等市、区级园区配套设施更加完善,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企业落户通州。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和扩大出口”的总体要求,加大技改投资力度,全区共完成技术改造17个,完成投资2.27亿元。
建筑、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建筑业开复工面积54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72万平方米。房地产业开复工面积371.8万平方米,销售面积130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长16.2%和2.5%。建筑业和房地产业形成税收6亿元。
商业 对外经贸
2003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6.4亿元,同比增长15.5%,集市贸易成交额16.6亿元,同比增长14.7%。全区商业税收实现1.6亿元。居民消费平稳增长,新型业态发展加快,引进苏宁电器、世纪联华、易初莲花超市等一批品牌连锁企业。推进早餐工程,30部早餐车(亭)投入运营。便利店进社区,在卫星城玉桥、新华街道等地区新建20家社区便利店。实施药品放心工程,建立27个乡镇级中心药店和53个村级药店,由市医保大药房统一配送、统一管理。三元村综合市场及3家福兰德超市建成开业。拆除整治葛布店马路市场、河东非法市场及玉桥南里露天临时市场,新建运河通源、隆乔兴综合市场、太平庄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和西联国际石材市场,东方嘉汇花卉市场一期建成开业。几年累计清理拆除11个马路市场及违法市场,实现卫星城内没有马路市场的目标。年内,完成大顺斋糕点厂、东达纸箱厂2个企业的转制;7家企业依法破产,核销债务4015万元;减员921人。
年内新发展外商投资企业57家。其中独资企业31家,合资企业20家,合作企业6家。项目投资总额1.88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额1.08亿美元,外商实际到位资金8514万美元,分别增长141%、246%和29.5%。全年外贸出口创汇1.41亿美元,增长26%,出口主要产品有高科技产品和服装、机电产品、化工、农产品等;出口创汇2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有
18家。全区出口供货额12.8亿元。58家外贸企业获自营进出口权,全区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达123家。年内通州区外经贸信息网建成开通。
城乡建设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完成2.8公里的朝阳北路建设,年底通车;配合市有关部门完成八通轻轨建设,12月27日开始试运营;完成九德路、张采路南段、通马路的改建,怡乐北街等8条城市次干道改建,召里桥和运通大桥扩改建及京津路大修等工程。完成3.6公里供水管网铺设,实现与北京城区管网联接。新建马驹桥、宋庄、 誋 县等水厂和通州污水处理厂。建成南部新城和河东新城两座11万伏变电站,架设输电线路28公里。铺设天然气主干管线38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8000余户。为万福家园等8个小区安装16台采暖锅炉,新增供暖面积50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工作进展顺利,对南大街、北大街、丝绸城、老土地局、日化二厂西侧、区委区政府、北苑商务区、东里市场8处危改重点地块进行详细摸底调查,进行危改项目市场化运作。年内全区乡镇建设工程新开工面积398.8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231.33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0.04亿元。农村低压电网改造工程完成。环境保护工作,加强水质监测和对排污企业监督检查,出台多项控制大气污染措施,实现大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占有效天数的60.6%。
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全年组织实施星火计划项目9项,其中新上项目3项。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3项,市级火炬计划2项。3个项目列入北京市农业成果转化项目。年内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15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制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办法》。通州区科技资源网建设项目等列入市科委2003-2004科技项目,北京京东大运河蔬菜配送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列入北京市2003年科技计划重点项目。年内通州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成立。技术合同交易总金额573万元,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443万元。开展大型科技“三下乡”活动35次,制作、发放科技宣传品20万份。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125期,4.5万人接受培训,663人取得绿色证书。年底农村远程教育终端站总数31个。
推进教育改革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完成6所小学撤并工作。全区中小学新建教学楼8栋,对11所农村基础困难学校进行改造。新建校园网40个,建多媒体教室85个。国办高中高考上线率90.5%。高中录取率45.2%。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达到84.33%。成人教育实施“转岗人员培训工程”、“中高层次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乡镇企业职工培训工程”等五项 培训工程。全区各类成人教育培训37万人次。
加强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开展具有运河文化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305个村建有文化活动室,举办“第十三届农民艺术节”系列活动,各乡镇举办丰富多彩的新秧歌表演,书画展览,卡拉OK比赛等文化活动,演出300余场,节目3000余个,吸引观众30余万人次。社会主义时期第一部新编《通县志》出版发行。
年内放开医疗机构市场,批准医疗机构36家。加强卫生执法和疾病控制。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功能不断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为主体,以大型综合医疗机构和预防保健机构为技术依托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在非典型肺炎流行期间,完成三所非典定点医院改造,开设病床245张,共收治非典型肺炎就诊病人305例,确诊209例。建立起预防控制体系和紧急救助体系,取得抗击“非典”斗争阶段性胜利。全区参加体育锻炼人口30万人。年内各级体育组织举办各类大型体育活动300多次,直接参与各类赛事活动的群众近万人。年内配建全民健身工程56个。全民健身晨晚辅导站141个,7060余人参加活动。在北京市第五届农民运动会上通州区获健身路径比赛一等奖,体质测试、健身秧歌比赛二等奖。
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2003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1亿元,增长20.1%,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4702元,增长13.7%。城镇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1196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445元,分别增长18.7%和10.5%。城乡居民储蓄余额138亿元,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同比增长14%。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住房、汽车、旅游、休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7平方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各项社保基金收缴率98%以上。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6%。全区38个社区、480个行政村均建立就业指导站,多渠道开发置换社区就业岗位1.4万个,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率保持在68%以上,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全区5637户、11662名城乡困难户享受最低生活保障补助。区救助管理站成立,年内救助33人。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围绕“创建首都文明区”工作目标,深入推进文明行业、文明村镇、文明社区“三大创建”活动,全区形成浓厚的全民参与氛围。育人环境、投资服务环境、人居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五大环境”建设取得成效。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社区创建活动广泛深入,“四进社区”等教育实践活动进一步深化,成立清扫保洁队、绿色志愿者、义务监督员、治安联防巡逻队等社会公益性机构和群众性组织70个、1.33万余人。成立通州区城市义工联合会,社区志愿者队伍3.66万人。全年开展服务活动29万人次,集中整治市容市貌和纠正不文明行为活动。创建首都文明街道1个,首都绿色社区2个。命名文明村、文明单位、文明居民区等一批区级精神文明单位。推进依法治区向纵深发展,全面落实依法治区五年规划。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活动,增强国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观念和能力,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推进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建设,居民小区封闭率达到81%,科技创安覆盖率50%。建成社区警务站80个。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全年各类刑事案件立案2316起,同比下降8.4%,破获各类案件上升36.2%,抓获犯罪嫌疑人1027人,打掉各类犯罪团伙79个。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持续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