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2月18日在中共北京市通州区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中共通州区委书记 梁 伟
各位代表、同志们: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第四次代表大会,是在通州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认真总结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明确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共北京市通州区第四届委员会和中共北京市通州区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区共产党员和全体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心同德,求真务实,继往开来,把建设北京新城区的宏伟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现在,我代表中共北京市通州区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一、过去三年工作的回顾
区第三次党代会作出了统筹发展、改革创新、加快建设北京新城区的战略部署,提出了通州发展“一年一变样,三年大变样”的阶段性目标。三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委团结带领全区干部群众攻坚克难,锐意进取,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基本实现了“三年大变样”的目标,通州的发展跃上了一个更高的起点。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主要经济指标较大幅度增长。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下同)达到166亿元,是2003年的1.5倍;税收总额达到44.3亿元,实现三年翻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4.1亿元,是2003年的1.7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三年累计完成319.2亿元,年均递增18.3%。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的11:48:41调整为7.8:47:45.2,形成一产优化调整、二产质量提高、三产快速增长的产业格局。发展后劲显著增强。落户企业改变了规模小、行业散、集约性低的状况,朝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总部型方向发展。三年来全区引进投资亿元以上企业50家,烟草生产配送基地、图书出版发行中心、家居产业示范园、蒙牛乳业生产物流基地、李宁总部等一批二三产业融合、符合功能定位要求的大项目相继落户,对全区经济发展起到引擎作用。园区发展实现重大转变。原有的五个园区整合为一个国家级和两个市级开发区,发展政策和环境更具吸引力,经济效益进一步体现,年税收总额是2003年的7倍以上。举全区之力加快建设西集开发区,基础设施达到“九通一平”。建筑、房地产业继续发展。盘活闲置资源工作取得实效。乡镇经济发展迅速,税收比重占全区的68.8%,对全区贡献进一步提高。
城市面貌明显改观。创新城市建设的思路和机制。在建设中更加注重成片区域整体开发,更加注重项目前期办理工作,更加注重项目全过程的调度和监管,城市建设更为主动、理性和系统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效突出。全区新改建道路42条,长165.2公里,新铺设天然气管线120公里,自来水管线37公里,以运河城市段(一期)、运河东西大街、北苑北关两座高架桥、东关运河两座跨河大桥等为代表的45项重点工程竣工。三年来重点工程投资规模、开工数量达到历史最高,城市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城市增添了许多亮点,增强了全区人民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引进并加快建设了一批教育和医疗等社会事业项目,传统服务业得到改造升级,新型商业业态渐成规模,家乐福、易初莲花、万客隆等著名品牌商业落户通州,车站路餐饮文化街和闸桥商业区改造完成,居民生活更加方便,城市品位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建设迈向新水平。河道治理、道路建设与绿化美化同步推进,一批街心公园得到提升改造,新改建绿地450万平方米,人均拥有绿地面积达到67.4平方米,生态效果与景观效果有机结合。城市管理不断加强。坚持建管并重,对违法建设、机动车非法运营、低端市场等进行集中整治,解决了一些影响市容市貌的突出问题。
“三农”工作有新进展。确定新农村建设基本思路。结合通州实际对新农村建设作出部署,明确了“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建设布局,规划先行,试点带动,新农村建设起步良好。对“三农”的财政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区财政三年累计用于农村的投资达37.9亿元,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有效落实,加大了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品牌认证、设施农业、籽种产业的扶持力度,农民从政策中得到较多实惠。农业结构继续调整。蔬菜、林果花卉、籽种和养殖业等主导产业规模扩大,发展设施农业4.5万亩,农业观光园35家,林菌间作效益明显。农村二三产业继续发展,农民就业基地建设在规范中提高,三年累计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3.5万人次。动植物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确定并实施了改水、改厕、有线电视村村通、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等12项全覆盖工程,村容村貌正在发生变化。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建设迈出新步伐。在全市率先试行农民养老保险办法,有3.9万名农民参加养老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保障水平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有新突破。行政体制改革稳步推进。以转变职能为核心,调整了20个政府职能部门的151项职责,强化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重视优化发展环境和为市场主体服务,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改革成效明显。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和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完成15个村集体经济产权股份制改革,依法推进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行大额资金专储帐户制度。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逐步到位。成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资产划转和改制重组工作稳步推进,有力促进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组建了园区管理委员会,开发建设逐渐实现“两个转变”,由单一政府投资向多元化投资转变,由单一土地出让向土地出让和标准化厂房租赁并举转变,园区活力进一步体现。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进展。实施了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制,项目储备库和投融资平台得以健全,燃气、自来水等领域的特许经营取得初步成效。外经外贸继续发展。三年新发展外资企业201家,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出口创汇10.4亿美元,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各项事业稳步推进。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常抓不懈。全面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建设,获得“首都文明区”称号,并提出了创建“全国文明区”的目标。科技工作得到加强,各类科技项目有效实施。群众性文化活动广泛开展,三教庙、清真寺等一批文物得到修缮,成功举办了运河文化节。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旅游、档案、史志、保密工作有新进展,全面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指标。军民共建取得丰硕成果。教育改革和布局调整进一步深化。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持续增长,引进名校工作取得成效,新建了潞河国际教育学园、潞河中学分校、第一实验中学、北京二中分校等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办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得到较大提高,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进一步形成。统筹城乡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新建中医院,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建设,增强公共卫生应急反应能力,全面提升疾病防控水平。
民主法制建设继续加强。团结、民主、和谐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区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先后召开了全区人大、政协工作会议,人大、政协在全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务、村务、厂务、司法公开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人民民主权利得到依法保障。加强了统战、对台和侨务工作,巩固和发展了爱国统一战线。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工作扎实活跃。依法治区工作有序推进,普法教育和法制宣传广泛开展。政法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成效,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优秀地市”称号。创新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成立了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积极化解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了全区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构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安全生产监管进一步加强,未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8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350元,年均增长9%。群众消费能力持续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93.4亿元,年均增长26.3%。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60%以上,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社会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养老、失业等五项保险基金收缴率达到90%以上。认真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困难群体得到救助,区民政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坚持每年为群众办实事。把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列入折子工程,先后有122件现实和历史遗留问题得到解决。社区建设和服务工作得到加强,街区关系逐步理顺,社区居委会发展到67个。以街道为主体,对22条街巷和33个社区实施道路和环境改造,深得民心。
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实效。以展现先进性、建设新城和新农村为主题,分三批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解决,群众总体评价满意率较高。宣传思想工作主动扎实。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挖掘典型,弘扬正气,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日趋活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以职责管理为中心,整体推进干部制度改革,职责管理、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票决、干部谈话等制度逐步落实,干部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层党建创新工作不断涌现新亮点。以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为核心,“党委加基地、支部加协会”、“书记信箱”、“一线工作法”、“三区一门”等党建工作新模式,畅通了群众利益表达渠道,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基层组织的职能进一步转变。“三级联创”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运作更加规范,新建小区和“两新”组织中的党建工作不断拓展。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严格对领导干部的纪律和作风要求,提出了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和村级干部的三个“十条纪律”。开展专项治理,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不断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实行基本建设“阳光工程”,行政监督作用进一步发挥,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
区第三次党代会以来的三年,是理清思路、明晰定位、制定规划的三年,是克服困难、努力探索、改革创新的三年,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为加快发展搭建平台的三年,是通州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三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振奋了全区人民的精神,表明了通州人民有信心、有能力建设好自己的家园。
总结三年来的实践,我们深深体会到:一是要始终注重统一思想。根据发展变化的形势更新观念,围绕发展的目标统一认识,把统一思想贯穿于工作实践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始终注重全面发展。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城乡统筹,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增强全面履行职责的意识。三是要始终注重理清思路。把规划修编作为理清发展思路的过程,深入研究区情,科学制定规划,使发展的定位和目标越来越清晰,这是理性发展的基础。四是要始终注重狠抓落实。在推进工作中强调落实、落实、再落实,强化工作考核,明确各级责任,形成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工作局面。五是要始终注重工作重心下移。发挥乡镇和街道在推进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号召干部迈开双脚,深入基层,到群众中去,使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六是要始终注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注重凝聚人心,形成干事创业谋发展的合力,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
同志们,三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工作的经验弥足珍贵,这一切凝聚着方方面面的智慧和心血。在此,我代表中共北京市通州区第三届委员会,向全区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向驻通部队和中、市属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和支持通州发展的各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面对成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自满,必须清醒地看到差距,正视问题:一是思想解放的程度与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抓机遇、促发展的意识还需提高,要不断加强学习,与时俱进,跟上形势发展的步伐。二是经济总量仍然不足,运行质量有待提高,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特色产业不够突出,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任重道远。三是农村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增收需要加快步伐,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四是城市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就业、社会保障等工作需要加大力度。五是面临社会矛盾和问题凸现期的压力,需要不断化解不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六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还需进一步探索,凝聚力和战斗力还需提高,党建工作的覆盖面需要不断拓宽。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切实解决。
二、新的形势和要求
准确判断形势,统一思想认识是加快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环渤海地区进入新的发展期,北京进入举办奥运会和后奥运发展期,我们加快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
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通过了《中共北京市委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意见》,全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要切实加深对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自觉性、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做好工作的目标要求,处理好推动发展与促进和谐的辩证关系,统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激发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和谐的生动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开创北京新城区建设的新局面,要在以下五个方面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一)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出一条又好又快的发展道路,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能单纯追求发展速度,要处理好长远发展和当前利益的关系,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安排每一项工作,都要考虑老百姓的实际需求,办人民最需要的事,让通州人民的生活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坚持统筹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要统筹新城和新农村建设,建立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同发展格局。要统筹区域发展,对不同地区实施分类指导,促进区域之间均衡发展。要处理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在发展中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和生态环境承受力,控制流动人口过快增长,降低资源消耗,打造宜居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要把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更加注意协调各方关系,更加善于化解各种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当前要针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社会治安、低收入群体困难、基层干群关系、拆迁占地补偿、物业管理纠纷、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等八个方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认真进行研究,逐步加以解决。
(二)必须自觉落实规划
经过近年的努力,《通州新城规划》已经编制完成。今后要按照规划所引导的目标和方向,实现理性发展,这是对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要明确规划的定位和目标。《通州新城规划》确定通州发展的定位是:“北京重点发展的新城之一,是面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服务新城,也是北京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发展的重要基地”;发展目标是:“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这一定位和目标把通州从郊区“卫星城”提升到“重点新城”,而且是有别于其他新城的、定位更高的综合服务新城,这就使今后五年通州的发展进入了关键的战略转型期、调整期。全区干部群众要高度重视对规划的学习研究,深入理解和贯彻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方针和具体要求,全面把握规划的主要内容,增强落实规划的自觉性。
要按规划要求做好思想和工作的调整。面对新的规划定位,我们过去的很多思想观念、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已经难以适应,有许多问题需要加以研究和改进。每个乡镇和部门,每一名领导干部都要认真审视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找到与新定位、新目标之间的差距,在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上积极调整,从而实现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质的转变。
要用实际行动落实和体现规划。规划的宏伟蓝图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实现。必须自觉对照规划确定的发展定位和目标,明确职责,分解任务,形成合力,把每一项具体工作都看作是落实规划的具体环节,使我们工作的每一项成果与规划确定的目标相一致,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始终不偏离规划确定的轨道,在落实规划中实现持续发展。
(三)必须融入区域发展
当前,环渤海区域内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为我们融入区域发展、在更大的范围内实现资源要素整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要拓宽视野。新的规划定位要求我们在谋划通州发展的过程中,不能仅从通州出发考虑问题,要有立足于区域发展的眼光,树立主动融入区域发展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要跳出“封闭发展”、“自我发展”的狭小天地,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开放的胸怀,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协作,在融入区域中寻找发展的机会。
要为区域发展提供服务。我们落实规划定位就要扬长避短,发挥综合服务中心的职能,搭建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服务平台,扩大辐射范围,实现与周边地区的错位发展。要以承接北京中心城职能和人口疏解为契机,以区域现代制造业集群为服务对象,坚持为东部发展带、首都中心区和环渤海区域做好“三个服务”,在服务中发展自己。
要借势发展。要发挥通州的区位优势,抓住国内外产业尤其是企业总部向首都集聚、向生态环境好的郊区转移的机遇,在总部聚集、科技研发、物流集散、资金结算等方面形成功能集群,抢占发展的制高点,使通州成为环渤海地区的重要节点,成为首都参与环渤海地区发展的桥头堡和重要基地。
(四)必须突出产业发展
近几年,我们引进了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大项目,增强了发展的后劲。今后,我们要更加突出产业发展,夯实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
新城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关系到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高低,关系到经济社会能不能持续发展。我们建设新城,不能建设一座仅供人们居住的“卧城”,而是要建设一个有城有业的新城。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突出发展符合新城定位的产业,建设一个经济发展、功能完善、就业充分的通州新城。
要调整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决定一个地区的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因此,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势在必行。要发展都市型农业,把一产做优做精;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无污染的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制造业。要在优化一产、二三产业并重的前提下,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是我区产业发展的重大选择和调整。这个选择和调整与周边地区实现了错位竞争,符合首都发展的产业方向,有利于占据产业发展制高点,有利于发挥通州的区位优势,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
要转变增长方式。要把优化产业结构作为一个契机,推动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转变。要充分发挥土地调控作用,处理好发展空间与发展质量的关系,更加注重提高土地利用质量,以尽可能小的土地占用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要继续盘活闲置资源,利用存量资源谋取发展。要加快旧城、旧村改造,拓展发展空间。要树立节约意识,制定和完善节能降耗标准,建立目标责任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
(五)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过去几年,我们通过改革创新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开创工作的新局面,今后要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要把创新贯穿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我们鼓励和支持探索,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要敢于突破常规,用创新的办法来解决。我们鼓励和支持借鉴先进经验,学习区内外一切适合自己的好做法,在实践中加以创造性地运用。我们鼓励和支持改革体制机制,总结工作中的成功经验,用制度固定下来,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保障。要克服害怕冒尖、不敢创新的思想,反对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态度,通过改革创新,不断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通州的发展正处在“爬坡”阶段,尤其需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必须坚定信心,对建设新城区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为之奋斗的精神,以所能达到的最高标准做好每一项工作。必须勇于奉献,把日常工作的目标与事业的发展统一起来,把事业和工作放在第一位,自觉服从和服务于发展的大局。必须艰苦奋斗,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埋头苦干的精神,保持知难而进、奋发向上、勇往直前的意志。必须真抓实干,要一项项工作抓落实,坚决反对形式主义、花架子,真正把文件上写的、会议上定的落在实处。必须立足长远,抓工作的起点一定要高,不论哪项工作,都要达到新城建设所要求的水平,真正承担起建设新通州的历史责任。
三、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和任务
通州正处在继往开来、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年工作的安排,要放在长远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统筹考虑,保持工作的连续性。今后五年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保障,统筹新城和新农村建设,落实新城规划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促进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开创北京新城区建设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高标准、高水平打造新城区的基本框架,为实现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产业布局优化,经济特色鲜明。以“一河、两路”为纽带,形成三条经济发展带竞相崛起、六大主导产业快速成长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打造布局合理、行业集中、总部聚集、特色鲜明的新城区产业支撑体系。全区经济快速增长,力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税收总额和地方财政收入“三个翻番”。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税收总额突破1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
—─新城设施完善,承载能力提高。以“九横十纵四连通”为道路骨架,形成路、水、电、气、热等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布局,打造适度超前、通畅便捷、安全高效、运转有序的新城公共服务体系。同时以“一河、四线、六点”为重点,推进示范起步区建设,一批地标性建筑突起,旧城逐步得到改造,运河核心区功能显现,城市的建筑与环境更美丽,现代化气息更浓郁。
—─农村产业发展,生活环境改善。形成“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新农村建设格局,都市型农业蓬勃发展,设施农业作用增强,12项重点工程全面覆盖,全区新农村建设达到基本建设标准,实现村村环境有变化,户户生活有提高,逐步让农民富裕起来。
—─社会保障有力,人民生活宽裕。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较大幅度提高,年均分别增长8%和9%,城乡居民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医疗、教育等资源趋于均衡,人民生活迈上新台阶,安居乐业,共享和谐。
——资源利用合理,宜居环境初现。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交通拥堵状况有效缓解,群众安全感进一步提高,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33%以上,逐步形成蓝天碧水、绿林环绕的滨水宜居环境,走上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发展之路。
上述五个方面,构成了新城区建设的基本框架,也是今后五年的具体奋斗目标。我们要围绕目标不动摇,改革创新抓落实,把一个更加和谐、更加美丽的通州展现给全区人民。
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设北京新城区,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产业发展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贯彻“优化提高一产,二三产业并重,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发展方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不断扩大经济总量。要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抓住北京奥运会和新城规划实施的机遇,加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宣传推介的力度,促进一批大项目、大企业落户通州,特别要注意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采购中心和销售中心项目。要抓紧重大产业项目的建设。集中全区可利用资源,加快建设生态商务园,抓紧研究扶持政策和运作方式,尽快取得实质性突破。做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包装印刷产业示范园的规划、建设和引进工作。要不断提高园区效益。继续加强各园区建设,推进开发建设主体多元化,以一流的基础设施和优良的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不断提高园区经济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
提高产业集中度。要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按照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全力集聚产业,促进重点产业项目集中发展,构筑运河沿岸和京沈、京津通道沿线三条产业带。温榆河、运河沿岸自西向东部署生态商务园、高等教育园和文化创意产业园,重点建设企业总部、三辰卡通和小堡画家村等项目。京沈沿线以通州经济开发区和台湖、漷县产业聚集区为支撑,重点发展图书出版发行产业、家居产业、包装印刷产业和烟草生产物流配送业。京津通道沿线以光机电基地、物流基地、金桥科技产业基地、永乐经济开发区和聚富苑民族工业聚集区为支撑,发展符合各自定位的工业和物流业。要重点抓好主导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把高端商务、文化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导产业,把光机电一体化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和都市型工业作为现代制造业的主导产业加快发展。要在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延伸产业链上下功夫,努力使现代服务业在全区经济的比重达到50%以上。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建立健全节能降耗指标体系。明确各类产业用地、用水、能耗、环保等技术标准,将能耗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要落实项目评估准入和劣质项目退出制度。严格筛选项目,严把企业准入门槛,严禁新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进入。坚决淘汰技术含量低、能耗大、污染严重的企业。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清理超期占地、产出率低的项目。要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把握好土地供应的规模、方向和节奏,从严控制增量用地进行单纯住宅性房地产开发,推进房地产业向商业、商务设施建设,向旧城、旧村改造延伸,切实加强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引导中小户型商品房建设。要转变招商方式,加大楼宇招商的规模和力度,大力发展楼宇经济。要做好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培育和扶持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资源节约型企业,发挥好示范作用。
(二)提升新城建设和管理水平
今后五年新城建设的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和打造重要节点的城市形象。要贯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功能性项目三优先的原则,有序推进各项建设。
建立健全新城建设的规划体系和开发建设机制。要完善规划体系。加大规划编制力度,进一步完善专项规划、镇域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强重点区域的城市设计,做好城市色彩规划。要建立规划落实责任制。对规划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年度跟踪评估,并提出下一年度的实施计划,确保规划的实施。要建立健全新城开发建设机制。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要求,积极主动开展土地收购储备,量力而行,控制节奏,梯度开发,为新城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继续完善基础设施。要基本形成完善的新城道路体系。以通畅为目标,突出主框架的建设,加快建设潞苑北大街、通朝大街、张采路北延、徐尹路、壁富路等一批道路工程,构建“九横十纵四连通”的区域交通网。要打通交通节点,强化内外联络线建设。要完善道路“微循环”,加快居民区街巷的建设改造,改善出行环境。开通朝阳北路、通朝大街和通马路进入新城的三条快速公交线路。抓紧轻轨M6线和S6线的建设准备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要加快公共停车场、大型公交换乘枢纽、客运站点和道路交通管理设施的建设。要积极推进水、电、气、热等公用设施建设,实施河东新城集中供热、旧城区供热整合、城市供水设施、污水处理、中水利用、城市环卫等建设工程,形成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的市政公用设施体系。
打造重要节点的城市形象。要推进新城示范起步区建设。充分利用存量土地,建成一些地标性建筑,重点在“一河、四线、六点”打造城市形象。要构建城市天际线。以运河为轴,利用水绿交融、视野开阔的特点,勾划优美的城市天际线,着力完善产业、景观和休闲娱乐功能,建设运河核心功能区。要努力推进旧城改造。坚持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的方针,通过捆绑开发、定向安置等方式分期分批对旧城进行改造,实现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的良性互动。要加大城市公共空间建设。扩大公共绿地面积,搞好道路、水系两侧的绿化美化工作,建设一批建筑小品、雕塑和植物景观,增加城市美感。要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选择区位条件优越,规划基础完备的镇先行建设,建成独具特色、具有较高水平的新型城镇,在节能、生态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要明确城市管理责任。加强政府城市管理职能,制定并落实管理责任体系,明确各有关部门、乡镇和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责任,建立相互衔接、合理分工和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要强化统一指挥功能。建立城市管理监督指挥中心,提高管理的宏观调控能力,推进精细化、网格化、实时化和无缝隙管理。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社会化改革。积极推进市政、绿化、环卫等市政公用事业社会化和市场化进程。要加大环境整治力度。以2008环境建设为契机,以拆除违法建设、规范户外广告和打击街头违法经营等为重点,全力推进城市环境秩序整治。要严格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搞好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要加强城乡结合部管理。以拆除私搭乱建、搞好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为重点,加大城乡结合部地区环境整治力度,实现城乡结合部管理的规范到位。要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建设。重点支持各街道建设一批社区群众文化、体育、休闲活动场所,加强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建设,健全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打造一批品牌社区,把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三)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要把统筹“两新”建设,建立新型城乡关系,作为我区工作的基本思路和要求,长期坚持下去。要按照“三个层次”、“四种类型”的总体布局,不断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鼓励农村利用旧村改造后节约的土地发展二三产业,鼓励农民就业基地的发展,鼓励农民发展家庭二三产业,发挥工业化、城市化对农民就业的带动作用,力争每年向二三产业转移农民就业1万人次以上。要进一步做好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布局规划。通过政策扶持,引导农业主导产业集中连片发展和向公路、水系沿线布局,促进蔬菜、林果花卉、籽种和养殖业集中发展、规模经营。要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和科普农业,使农业的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有机统一,与滨水宜居新城建设紧密结合。要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促使设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规范化,设施农业面积达到10万亩以上。要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以树立品牌、扩大影响、开拓市场为发展方向,发挥龙头企业在生产加工、信息和销售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农民闯市场的能力。
切实改善村容村貌,方便农民生产生活。要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编制新农村建设总体工作方案和年度项目规划,编制全区村庄布局规划,科学指导新农村建设。建立全区新农村建设项目库,分解区属各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和任务,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合力。要强化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区财政拿出当年财政增收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各乡镇要将财政留成基本需求外的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农村建设,不断增加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要特别注重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真正让公共服务惠及农民。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继续以“资产变股权,农民当股东”为方向,扩大试点,尤其是要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和集体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的村重点推进。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完善土地流转信息平台,积极筹建区级土地承包流转合同纠纷仲裁庭,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逐步走向法制化轨道。要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在工商注册登记、风险保障等方面加大扶持,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加快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向城市社区管理转变,适时推进社区建设。
加强民主管理,培养文明乡风。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精心组织和指导好村级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通州区基层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实施细则》,建立健全村民民主议事、民主决策等自治机制,努力形成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社区。要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作用与农民主体作用的关系。坚持以农民为本,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人。要大力培训农民。把培养新型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农民喜闻乐见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市场风险意识、团结互助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较强时代精神的新型农民,塑造科学文明的农村新风尚。
(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是建设新城区的重要内容。要与经济建设同步发展,形成同规划、同部署、共推进的工作格局。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要大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把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讲文明、树新风、争做文明通州人、共建美好新家园”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区上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要深入开展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活动,继续叫响“文明礼仪风采大赛”品牌,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形成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巩固和发展首都文明区创建成果,争创“全国文明区”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
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项社会事业。要打造高水平的基础教育。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发展学前教育,调整中小学教育布局,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大力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进程。要建设发达的职业教育。新建高水平的区级职业教育高中校,筹建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努力打造面向京津冀、辐射环渤海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基地。适度发展高等教育,积极引进高等院校到通州办学。要健全医疗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调整城区二级医院的功能和布局,规划建设河东三级甲等医院,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巩固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合理分配医疗卫生资源,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要大力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实施文化馆、图书馆、档案馆和运河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要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适时举办大运河漕运节,积极参与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做好文物的保护和开发。要加快体育场馆建设,满足群众健身需求。要推进科技、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不断发展。继续促进广播电视、档案、人防、红十字会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大力开发就业岗位。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努力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启动五年两万社区就业岗位开发计划,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落实和完善就业扶持政策。发挥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小额贷款等就业优惠政策的作用,推动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城市低保、残疾人员等困难群体就业。要完善城乡统筹的就业机制。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发展并切实规范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构建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网络。健全政府扶助、社会参与的就业技能培训机制,继续对城镇失业人员、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免费基本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要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制和劳动争议调处仲裁机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农民实现老有所养。巩固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逐步提高保障水平。积极做好整建制农转居人员参加社会保险工作,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适时将国家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纳入统筹范围,促进公费医疗制度向医疗保险制度并轨。推进工伤、失业、生育保险制度建设。要健全基层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支持社会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发展,支持社区、村镇开展多种形式的帮老、助残服务活动。要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
(五)促进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安全稳定
促进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安全稳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各级人大依法履行重要事项决定权和监督权,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政协组织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民主权利,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完善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民主管理制度,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大力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在全社会形成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重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涉台等工作。
加强社会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认真研究分析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新特点,注重从源头上化解各类矛盾,着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做好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落实党员干部深入基层开展工作的各项制度,努力变群众上访为党员干部下访。发挥各级社会矛盾调处中心的作用,坚持和完善做好群众信访工作的各项机制,继续落实好《北京市信访条例》,坚决维护正常的信访秩序。
加强社会安全稳定工作。进一步拓展政法工作职能,加强政法队伍建设,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维护司法公正。完善政法保障机制,加强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的建设,强化社区警务工作,打造服务群众、维护稳定的一线平台。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继续推进“严打整治”斗争,有效遏制刑事案件多发势头,增强群众安全感。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进一步强化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的各项工作,有效维护全区的政治稳定。扎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狠抓安全生产各项制度的落实,加强危险源监控,加大监管力度,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坚持总人口规划目标,有效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调整产业结构和房地产结构,吸引高素质人口进入,优化流动人口结构。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通过行业自律,提升本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要健全机构设置,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对用工者和出租房屋的管理,有效解决管理漏洞,实现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规范、有序。要完善各项服务措施,切实保障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
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加快通州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紧密结合通州发展的实际,紧紧抓住提高执政能力和加强先进性建设这条主线,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进一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
进一步坚定广大党员理想信念。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市委、市政府的指示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和完善各级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坚持干部“述学、评学、考学”制度和学习档案管理制度。要切实抓好党员干部的培训。认真贯彻《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加强区委党校培训主阵地建设,大力推动培训内容、方式、手段的创新,突出抓好处级领导干部和中青年干部培训,认真开展对非中共党员、妇女干部和团干部的教育培训,分系统扎实抓好科级以下干部的培训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地开展对农村和社区干部的培训。通过大规模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广大干部领导发展的能力、驾驭全局的能力、处理复杂利益关系的能力和务实创新的能力。要提高舆论引导水平。健全和完善新闻会商、新闻发布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始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切实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士气的重要作用,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舆论氛围。
(二)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要进一步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洁、团结协调”的要求,优化领导班子整体结构,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得到群众拥护的坚强领导集体,成为团结带领全区人民建设北京新城区的坚强领导核心。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民主集中制。严格执行领导班子民主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要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完善职责管理、提高履职能力为核心,逐步构建以《职位说明书》为主要内容的党政干部管理制度体系,以立体化民意调查为主要途径的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做好公开选拔、竞争上岗、职务任期和干部交流、回避等工作,努力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和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注重做好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工作,发挥老干部的作用。实施分层次培养和个性化锻炼方案,切实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积极贯彻党管人才原则,为建设北京新城区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三)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深入推进基层党建创新。要继续以市委《关于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意见》为指导,紧密结合先进性建设的实际,进一步推进基层党建创新,使基层组织建设不断适应新形势、创造新经验、取得新成效。要以转变职能、加强服务为重点,在全区大力宣传并推广基层党建创新的典型经验,实现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的相融互动、协调发展。要围绕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三级联创”,完善村级组织规范化管理运行机制。要关怀爱护农村基层干部,研究建立村干部职务补贴、养老保险等机制。要探索社区党组织与物业管理公司等社区组织加强联系的方式,完善新建小区党建工作机制。高度重视“两新”组织、城乡结合部、流动党员群体等各个领域的党建工作。统筹抓好机关、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党建工作,加快构建与新城区建设相配套的党建工作新格局。要进一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严格按照“双推双公示”的要求,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从源头上确保党员队伍质量。积极吸收和借鉴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建立健全党员队伍经常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要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领导干部为重点,以近年来发生的案例为典型,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廉政文化建设和政德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全面贯彻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落实领导干部“一岗双责”制度,促进干部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切实规范从政行为。要开展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切实抓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谈话诫勉等制度的落实。要加强对重点环节和重点部位行使权力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对一把手的监督,把党内监督和各方面的监督结合起来,形成监督合力,提高监督实效。要切实抓好三个“十条纪律”的落实。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基层党员干部作风。要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从严查处各种违法违纪案件,不断开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新局面,以党风促民风,以党内和谐、干群和谐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
各位代表、同志们,回首过去,我们体会良多;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悠悠运河千秋事,浩浩宏图万代歌。勤劳务实的通州人民曾经创造过历史的辉煌,更加灿烂美好的前景再次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全区共产党员和所有运河儿女都应该为通州的发展感到无比振奋,都应该为推动通州发展的伟大事业承担历史责任。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建好我们自己的家园,为创造和谐、幸福的新生活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