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通州区区长 岳 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通州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通州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履职、努力作为,圆满完成了历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特别是紧紧抓住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这一前所未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凝心聚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通州经济社会进入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
一、坚持第一要务,全区经济保持持续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五年来,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预计到2011年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400.2亿元、税收总额实现124.7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40.4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41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08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4倍、2.7倍、2.8倍、2.9倍和2.2倍。在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全区上下主动加压、扎实工作,确保了主要经济指标的两位数增长,超额完成了“保增长”任务,圆满实现“保民生”和“保稳定”目标。在全区经济发展中,乡镇主力军作用不断增强,2011年预计实现税收95亿元,台湖、马驹桥、梨园、永顺四个乡镇税收分别突破10亿元。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由2006年的7.5:50.2:42.3转变为2011年的4.0:48.9:47.1,第三产业比重上升4.8个百分点。北京卷烟厂、北汽动力总成、四环医药等一批符合功能定位的十亿级、百亿级高端产业项目和上市公司落户通州。总部经济初具规模,现代物流业特色显现,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全面开展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以来,提出了“提升一产二产、集聚做强三产、加快产业融合、突出发展高端产业”的产业发展思路,明确了包括高端商务、高端制造、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服务、医疗康体、旅游休闲在内的“三主四新”产业格局。瞄准产业高端领域、高端形态和高端业态,引进了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国家时尚创意中心、派格5D秀、新乐城、世界侨商产业园及总部基地等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优质项目,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产业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园区经济发展迅速,税收总额达到36亿元。五年来全区累计上市土地108宗,三分之二用于产业发展,总面积近
二、坚持规划引领,新城建设迈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功能定位全面提升,聚焦通州力度空前。200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集中力量,聚焦通州”,赋予通州“北京发展新磁极、首都功能新载体”的全新定位。新城将以疏解中心城商务功能、提升消费功能、聚集文化功能、补充医疗功能、拓展国际功能、强化旅游功能为主要任务,打造中心城功能疏解的重要承接地、世界城市新增功能的核心承载区、首都经济新的增长极和滨水宜居新典范。随着新城建设的高起点开局和高标准推进,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通州支持的力度,成立了由四位副市长挂帅的通州新城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推进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行动计划》,市政府相关委办局对通州新城建设的指导帮助不断增强。
新城规划不断深化,宏伟蓝图引领发展。坚持以规划为龙头,先后完成城市规划、土地规划、镇村规划及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覆盖城乡、衔接协调的规划体系。围绕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对接21世纪新一代城市规划建设理念,积极借助国内外优质资源,突出低碳环保、亲水生态和地下空间综合利用等特点,对新城规划进行了深化提升。制定了低碳城市指标体系,首创了概念性规划、街区控规和产业规划集成设计的规划编制新模式,重点规划了包括新城核心区、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文化旅游区、国际医疗服务区、国际组织聚集区在内的“一核五区”空间格局。基本完成了新城核心区规划深化,完成了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和文化旅游区街区控规编制;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区概念性规划设计和产业策划成果;完成了国际医疗服务区概念性规划和起步区规划编制;初步确定了国际组织聚集区选址。
新城开发规模空前,“一核五区”建设取得重大成果。以“让老百姓得到实惠”为原则,实施了上营棚户区、新城核心区、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等区域的土地一级开发和旧城改造,开发规模之大、搬迁改造区域之广创历史纪录。总计3.5万余户村(居)民通过搬迁改善了生活居住条件,拓展城市空间
基础设施体系日臻完善,城市承载力稳步提升。实施了一批道路交通及水、电、气、热等设施的新建与改造,初步形成了覆盖全面、功能完备、保障有力、安全有序的新城基础设施框架体系。先后完成300余公里的道路交通建设,形成了内外相连、辐射周边的开放式路网,新增一批公交运营线路;铺设天然气管线200余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10万余户;拆除燃煤锅炉房100余座,三河热电联供工程实现供热,城区范围基本实现集中清洁供暖;不断完善自备井和市政管网供水体系,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2万吨;完成“0811”电力强网工程,供电能力成倍增长;完成消防指挥中心、火灾隐患信息研判中心等一批消防工程建设,建立了GPS卫星定位市政巡查系统,有效增强了城市安全保障能力。
三、坚持统筹协调,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果
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坚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与新城建设同等高度,着力加快农村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迅速。构建“三河三路”都市农业生态走廊,基本形成无公害蔬菜、林果花卉、精品养殖、优质籽种四大农业主导产业,观赏鱼、食用菌等特色产品在北京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筹备工作顺利推进,“通州大樱桃”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获农业科技城“一城多园”项目授牌,20余家中外知名企业入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态势良好,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台湖金福艺农数字农业示范园并给予充分肯定,东升方圆“无公害豆芽菜”通过北京市地方标准评审。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改善。农民收入稳步提升,五年内人均纯收入提高71%,农村富余劳动力平均每年向二、三产业转移1万人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并在全市率先实现“出院即报”,城乡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农民基础养老金补贴等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五项基础设施”、“三起来”、“十二项全覆盖”工程全面完成,建立了基础设施长效管护运行机制。综合整理耕地和基本农田11万亩,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工作。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开展10项改革,成为全市创新亮点。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民股东人数占全区农村人口的90%。累计流转土地面积28万亩,在全市率先出台土地流转相关办法,并建立流转指导价格评估机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31家,带动农民3万户。强化农村“三资”管理,成立全市首家镇级集体资产交易市场。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
农村城市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先后完成60个村的旧村拆除和农民上楼,转非安置等工作有序推进,1.6万名转居农民对接城市社保。以台湖、西集、漷县、永乐店等小城镇建设为重点,全面加快建制镇中心区及开发区周边地区的城镇化。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农村社区建设全覆盖,成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完成100个村的社区化管理。以“先建后拆”模式率先完成4个市级重点村的整治,同步推进“调、拆、建、转、管”各项工作,成为全市重点村建设典型。
城乡环境建设水平持续提高。深入推进环境建设管理体制改革,成立城乡环境建设委员会,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开展城市主要街道环境美化及文化墙、街心公园等城市景观建设;对户外广告、牌匾设置进行统一规范;全面推行垃圾减量分类管理,生活垃圾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圆满完成创建任务,获国家卫生区称号。大力开展村容整治、环境美化等工作,建成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园林小城镇和生态文明村。大力度推进滨水生态环境建设,实施了通惠河综合整治和北运河通州城区段补水净化工程,完成
四、坚持民生优先,社会建设得到全面加强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水平显著提升。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教育支出持续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科学调整教育资源规划布局,完善区域教育教学体系,制定了区域发展建设中教育设施配置的硬性指标。新建和改扩建通州三中、觅子店学校等60多所中小学校和公立幼儿园,成立北京新城职业学校,在陆续引进北京育才学校、北京小学、北京实验二小等一批市级名校的同时,着力打造具备高水平硬件设施和校园环境的本地优质学校。大力度培养教师人才队伍,实施“名校长工程”、“名教师工程”,建立了对优秀教师的鼓励、奖励制度。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中高考升学率稳步提升。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公共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制定出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全面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规划建设了4个区域医疗服务中心、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3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实现了公共医疗服务全覆盖,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着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先后投资建设了潞河医院手术病房楼、新中医医院等医疗设施,引进东直门中医院等知名医疗机构,启动牛堡屯卫生院改扩建工程,以“三甲”医院标准完成新华医院规划设计,中医医院二期、妇产医院等前期工作顺利推进。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文化体育活动,成功举办通州区第三届全民运动会,打造运河艺术节、宋庄文化艺术节、草莓音乐节等文化活动品牌。圆满完成2008奥运会火炬水上传递活动。积极承办中国马球公开赛等高规格国际比赛。大力弘扬运河文化,保护和修缮了一批文物古迹。“面人汤”面塑、骨雕等33个项目分别入选国家、北京和区级非遗名录。韩美林艺术馆、台湖国画院、通州电影院、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落成开放,区体育场完成改造,区文化中心主体工程顺利推进,村级(社区)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设施实现全覆盖。科技支撑作用日益显现,先后实施了“北运河通州区城市段水环境改善研究与示范”、“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低碳城市标准体系研究”等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快,36项产品列入北京市自主创新产品范围,“生产力促进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建成。人口计生、妇女儿童、广播电视、民防、档案、史志、气象、地震、保密和红十字会等各项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3%。五年新增就业20.3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左右,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社会保险体系不断完善,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一老一小”医疗保险、养老助残“九养政策”等保障制度全面落实。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在全市率先成立社会福利协会,儿童福利院综合楼投入使用,区慈善协会正式成立,弱势群体、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居全市前列,累计开工建设42个项目,提供房源近6万套,总面积达475万平方米。努力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五年共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165项。
积极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7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3个街道被评为北京市和谐街道,完成71个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42个社区被评为北京市和谐社区,16个社区被评为北京市精品社区,葛布店北里社区被评为北京市十大魅力社区,果园西社区被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楼门文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深入推进,梨园镇大稿村、于家务乡仇庄村获得“全国文明村”称号。制定流动人口控管办法,实施“规划调控”、“产业调控”等13项综合措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天网”图像采集巡控系统投入使用。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制定并实施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严格落实卫生防疫、食品安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有效提升社会各领域的安全水平。筹资22亿元,妥善解决了一批涉及民生的历史遗留问题。高水平做好奥运会及残奥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建党90周年大庆服务保障工作,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创建目标,人民武装、民族宗教、侨务及对台工作健康发展,第六次人口普查全面完成。
五、坚持优化环境,政府自身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加强
深化机构改革,完善政府工作职能。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调整12个政府工作部门职能,进一步理顺财政分配、园区管理等体制机制。成立社会建设工作办公室,设立新城中心区建设管理委员会、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管委会、文化旅游区管委会等派出机构,组建新城投资、新奥通城等国有公司,新城建设组织机构得到完善和充实。
民主法制和廉政建设持续加强。坚持民主集中制,完善政府决策程序,实施了决策事项事前征求意见,监察、法制、审计部门列席政府会议,政府常务会会前学法、特邀监督员列席监督,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败诉案件责任追究等制度措施,进一步提高了全区干部队伍依法行政意识和政府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科学决策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五年办复代表建议687件、委员提案896件。大力推进惩防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廉政风险防范管理,对新城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实施全程审计监察,开展工程建设“代建制”试点,努力实现“廉洁建新城”的目标。
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推进。提出利用三年时间建设“政策最优惠、办事最便捷、服务最到位”首善之区的目标,实施了“四个一”工程,服务型政府建设不断推向深入。成立行政审批联席会议和行政服务中心,行政审批效率显著提高。建立和完善了重大项目联席会议制度、区领导联系重点项目(企业)制度、绿色通道制度、企业“绿卡”服务制度,政府为企业服务的水平明显改善;先后制定实施了《促进产业发展暂行办法》、《纳税大户考核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办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发展方式发生重大转变的五年;是我们紧紧抓住历史性机遇,开启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宏伟篇章的五年;是我们统筹城乡建设,经济社会迈向跨越式发展的五年;也是民生状况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积极支持和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通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通中市属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所有关心支持通州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深感到,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式发展:
——必须解放思想,善于把握机遇、创造机遇。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是市委、市政府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也是我们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造机遇的过程。我们只有在思想上始终保持不进则退的忧患意识,牢固树立乘势发展的坚定信念,主动融入世界城市建设大格局中,主动对接首都疏解中心城功能需求,不断巩固和扩大优势,才能为新城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局面。
——必须争创一流,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只有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才能真正承担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历史使命。我们正是在目标定位、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充分拓展视野、追求卓越,始终坚持高标准和高要求,科学有机地运用世界城市建设的前沿理念和先进成果,才促成了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的高起点开局,也为全区经济社会全面跨越式发展明确了科学目标。
——必须团结实干,把握大局、奋发有为。一直以来,全区上下始终在思想上、行动上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保持高度一致。在建设现代化国际新城的宏伟进程中,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各单位、各部门自觉服从服务于大局,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共同奋进、忘我拼搏,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形成了强大合力,有力地推动了通州进入跨越式发展新阶段。
——必须振奋精神,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创新。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我们从未接触、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的全新课题。全区广大干部面对严格的建设标准、紧迫的时间要求和超常的工作付出,积极应对各种新问题、新挑战,突出表现出勇挑重担的勇气、敢打硬仗的作风和善于创新的能力。这是全区广大干部在工作中贯彻“打造通州精神、创造通州速度、树立通州形象”的真实写照,也是我们在发展进程中,战胜各种困难、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障。
——必须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新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全区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中,我们始终本着最大程度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原则,始终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检验工作的标准,始终坚持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中,使我们的工作不仅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拥护与支持,实现了顺利推进,也使我们获得了长久不竭的力量源泉。
这些既是我们在以往工作实践中的深刻体会,也将是我们今后工作中应该继续遵循的原则。
在总结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通州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还需要进一步壮大,支撑新城未来发展的高端产业还未形成持续和强有力的增长点;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开局良好,但在实现总体目标的过程中还将面临大量艰苦工作和严峻挑战;城市承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疏解中心城原有功能、承载世界城市新增功能的深度和广度还需不断拓展;城乡一体化进程还需加快,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对于上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继续认真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的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首都加快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的重要时期,也是通州实现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五年展雏形,十年出形象”目标的关键阶段。新城建设的良好开局和扎实推进,以及政策优势、资源优势的持续巩固与扩大,为通州实现新的发展创造了坚实可靠的基础和空前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日趋加剧的区域竞争,以及在加速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也给通州未来的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未来五年,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区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以来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全面推进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努力实现“五个走在前列”,突出“首都新区、历史名镇、北方水城”特色,建设“魅力、实力、活力、和谐、幸福”新城,打造首都科学发展示范区。
未来五年,我们要全面落实通州“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目标,努力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管理、城乡一体化发展三大跨越,实施社会建设水平、生态文明建设、人民生活品质三大提升,推进区域合作进一步深化,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方式实现深度转变,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
——现代化国际新城雏形基本形成。建成一批体现世界城市建设水平,突出历史文化特色的现代经典建筑群;形成一批富含科技成果、服务功能强大、满足多元需求的大型功能项目群;形成一批吸引世界资本聚集,凝聚全球才智、技术等多种要素的现代服务业产业群。
——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事业全面进步。形成以原创艺术、时尚文化为支撑,具有鲜明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繁荣文化市场、推进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各项事业全面发展,成为北京建设先进文化之都的重要支柱。
——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更多农民成为拥有资产的新市民,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实现更高层次的城乡覆盖,在全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人民充分享受新城发展成果。民生保障与经济发展同步提高,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群众就业、就医、教育、消费条件显著改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幸福感不断增强。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面加速新城建设步伐,基本形成现代化国际新城雏形
高水平推进“一核五区”建设。新城核心区基本完成开发建设,成为带动新城发展的强力引擎;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完成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建成引领文化创新的发展平台;文化旅游区派格5D秀、新乐城等项目竣工开放,成为首都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国际医疗服务区完成一期重点组团建设,聚集一批高端医、教、研资源,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医疗中关村”;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聚集一批高端总部项目,形成与新城核心区南北呼应的双轮驱动格局;国际组织聚集区进入规划建设阶段,成为提升世界城市国际服务功能的重要补充。
高标准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新城综合承载能力,在全区范围内形成由一般交通、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有机组合的公共交通格局,加快构建外联畅通、内部便捷的人性化绿色综合交通体系;积极利用新型能源、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快水、电、气、热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确保新城能源供给的集约、稳定、可靠。
全方位推进城市高效运行。按照世界城市的管理标准,构建指挥有序、权责明确、制度健全、反应迅速的城市管理运行体系,实现作业精细化、管理信息化、监督社会化、保障科学化。积极打造网络互联、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数字化管理系统,逐步建立网格化的管理体系。深化全民参与的城市管理理念,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推动城市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全面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形成稳固、高效、内生动力强劲的产业支撑
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着力提升产业能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壮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结构,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三主四新”为主要框架的高端产业体系。立足近年来引进建设的大型物流、电子商务、汽车零部件、光机电一体化重点项目,继续做强现代物流、高端制造等优势产业;加速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聚集,重点打造以高端商务商贸为核心,以金融服务、中介服务、交易平台为补充的高端商务产业;着力培育以“医、教、研”一体化为核心,以养生养老、健康管理、医疗保险、医疗旅游为延伸的医疗健康产业;大力发展集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时尚文化的现代文化旅游产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东方化工厂搬迁。
紧抓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机遇期,促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全面发展。立足首都先进文化之都建设,以“北京精神”为强大动力,充分发挥文化在新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度整合提升区域内丰富优质的原创艺术资源,重点发展具有显著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原创艺术和艺术品创作、展示、交易等相关产业,完成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世贸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打造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产业中心。建成一批一流的文化设施和文化功能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高水平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营造文化氛围,形成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协调发展、互动发展和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
突出园区特色,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整合资源、科学布局,进一步明确园区产业定位,发挥现代物流、光机电一体化、汽车零部件、能源环保、生物制药等产业龙头项目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促进产业项目向园区分类集聚,打造稳定、高效的产业链,大力发展以联东U谷、商务园示范区、经开产业园为代表的高端商务园区,努力形成园区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品牌化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全面加速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新格局
加速农村城市化、城镇化进程。全面完成“一核五区”涉及区域的旧村改造,全面落实转非就业、社会保障等相关工作,实现农村城市化。有序推进重点小城镇的特色化发展,发挥小城镇对新城功能、产业的配套与补充作用,通过产业、人口、资源的集聚,加速周边农村城镇化进程。围绕“文明祥和型”、“特色创新型”等“七型”农村社区建设,努力实现管理、服务和运行体系的优化升级。延伸城市社区管理模式,加速农村社区化管理进程。
在更高水平上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世界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国际新城发展需要,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以园区农业、数字农业等高端形态为主要载体,深度挖掘农业在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中的内涵和作用,不断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有步骤、有重点地提高全区农村在医疗、教育、交通、购物等方面的服务水平,让农民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和更加便捷的生活。深入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化解制约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有效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统筹推进城乡环境建设。落实市容景观、城市建筑色彩等美化环境的各项规划,实施架空线改造、街心公园建设等美化环境工程,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保持对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和非法经营的高压态势,营造整洁、优美、有序的市容环境。以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文明村建设为抓手,结合旧村改造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农村环境建设水平。实施一批绿化工程,继续推进以北运河治理为重点的水环境综合整治和水系景观建设,构建以13条水系为链,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为点的滨水生态环境体系,展现“北方水城”的瑰丽风采。
四、全面加速民生和社会事业建设,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发展成果
实现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贯彻国家和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的各项任务,建立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引进一批优质教育资源,打造一批本地名校,培育一批名校长、名教师,教育整体水平力争达到全市先进行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居民健康水平与卫生服务主要指标达到北京市先进水平。着力建设面向人民群众的体育活动场馆,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承接国内外高水平体育赛事,积极推进体育事业的深度发展。落实“科技北京”行动计划,借助北京丰富的科技资源,统筹区域科技发展,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在推进产业升级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落实新城人口规划,加强流动人口的控管和结构优化,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进一步加强覆盖全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新城建设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完善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劳动者自主择业相结合的就业促进机制,努力满足不同人群的就业需求。着力提高社会收入水平,不断加大对社会民生领域的投入,实现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城乡,构建普惠型社会福利制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老年人福利事业和残疾人事业,支持慈善事业发展,提高社会优抚安置水平。进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
构建与新城建设相适应的和谐社会环境。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建设,实现社区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65%以上,楼门文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加快“枢纽型”社会组织体系建设,推动社会组织跨区域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全区三分之二以上生产经营单位达到“金安企业”标准;深化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完善火灾风险评价预警机制,加快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形成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长效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风险预防中的积极作用。加强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市场监管,强化综合交通安全管理,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五、全面加速服务型政府建设,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着力夯实政府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完善相关管理体制机制;积极稳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事业单位改革等工作。增强各级领导干部及基层工作人员行政作为的责任感,提升公务员队伍整体履职能力,为政务环境持续深入优化筑牢基础保障。提高政务行为科技化、信息化水平,整合在行政办公、政府服务、信息公开、社会监督等领域中电子政务的各类资源,实现更高层次上的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塑造阳光廉洁、公正诚信的法治型政府。全面落实“廉洁建新城”要求,进一步加强法制、审计、监察等工作的制度、机制建设,推进行政效能监察的常态化和规范化,不断加强惩防体系建设,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和完善行政决策程序,不断提高科学决策水平,提升政府决策公信力和执行力。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注重社会群体的法律保障,切实保障公民的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表达权。落实新闻发言人制度、听证制度、信息公开制度等措施办法,树立政府公正、诚信的良好形象。
着力营造利于发展、便民惠民的良好环境。借助市委、市政府对现代化国际新城的政策倾斜和《加快推进通州现代化国际新城建设行动计划》带来的各类政策优势,进一步建立健全服务发展、服务民生、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体系,助推新城成为人才、资本、技术等多种要素聚集的“活力高地”和创业热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加注重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树立“服务无边界”理念,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延伸服务触角、提升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涵,完善相关配套,努力营造适合本地居民生活就业,适合国内外人才、机构、企业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关于2012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各位代表,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2012年的各项工作,对实现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关重要。必须坚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的“稳中求进”总体要求,把握大局,认真谋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2012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5%左右,税收总额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2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0%和12%,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完成市里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明年在做好常规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九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狠抓“一核五区”的形象进度。新城核心区全部地块实现上市,富华、华业重点组团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其他项目开工建设;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主要地块实现上市,智谷领地、韩国SK等项目力争落地建设;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实现项目供地,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世贸艺术中心力争开工建设;加速国际医疗服务区一期地块、文化旅游区重点地块的土地一级开发和上市步伐,实现对医疗康体种子项目、派格5D秀、新乐城等产业项目的供地。
二是狠抓基础设施的完善提升。基本完成新城核心区东关大道、北环环隧、地铁换乘站等地下结构工程,启动垃圾真空回收系统、变电站、监控中心、停车场等一批公共设施建设,筹建分布式能源中心。开工建设朝阳北路东延三期、滨河西路、永顺南路、新华东路等道路工程;加快推进张采路北延、潞苑北大街二期等道路建设;实现宋郎路北延、玉带河大街东段、赵登禹大街等道路竣工通车;启动杨庄路等微循环改造。扩大三河热电联供项目供热范围,推进分散燃煤锅炉房替代工程,启动餐厨污物集中处理站工程。加快商务园和运河东大街消防站等项目进度。推进通惠河、五河交汇处水系景观建设,启动萧太后河水环境综合治理、甘棠橡胶坝改造工程,续建河东再生水厂,完成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及小中河、丰字沟水环境治理前期工作。
三是狠抓重大项目的落地达产。促进央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北汽奔驰、苏宁集团物流三期和结算中心、华北油田北京产业园、中国五矿集团等一批项目签约;着力推进国际金融论坛永久会址、二十二冶集团总部等一批项目落地;力促中国动向集团、华润二期、北京金融理财中心、中国仿真城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四环医药、阳光保险、中关村国家院所通州产业园、IDC产业园、婷美集团、经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利星行奔驰、苏宁集团华北总部、金融街园中园等一批项目达产见效;推动北汽动力总成等达产项目尽快形成全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同时,建立健全项目落地预审机制、产业布局引导机制和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最大限度确保项目顺利落地达产,促进不同类别项目合理有序布局,加快产业升级步伐。
四是狠抓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加速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推进一批国家级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落地建设,初步形成文化产业聚集发展的良好局面;加大文化场馆设施建设力度,确保区文化中心竣工投入使用,启动新城博物馆工程,加快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增强村(社区)文化活动站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的作用,加强对文物和古迹的保护,实施静安寺修缮等工程;以迎接党的十八大为契机,开展系列群众文化活动,高水平举办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运河文化节等文化活动,发挥文化对商务、旅游、会展等行业的引领与支撑作用;全面整合全区文化资源,显著提升文化软实力。
五是狠抓农村城市化、城镇化的梯次推进。加快“一核五区”重点区域的旧村改造进程,同步实施转非就业、社会保障等对接工作;加快乡镇中心区、园区、大项目选址区域及周边的土地一级开发,加速实现产业集中布局和人口城镇化集聚;加快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社区建设专项基金,推进“七型”农村社区建设,启动一批村庄的社区化管理;按照“查漏补缺、解决需求”的原则,继续实施农村道路改造、节能路灯安装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长效运行机制。
六是狠抓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结构升级。发展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全区农产品无公害认证率达到90%以上,大力推进北运河、潮白河休闲观光产业带建设,组建大樱桃、食用菌等跨区域产销联合社;以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潞城镇国际农业科技园为引领,着力建设八大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继续发挥东升方圆和金福艺农等公司的带动示范效应,大力发展创意农业、数字农业等高端农业项目;全力保障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顺利召开。
七是狠抓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完成芙蓉小学、北京实验二小通州分校等工程,加快贡院小学、东关小学建设,推进永乐店中学改建、张家湾镇中心小学扩建、运河中学高中部、北京五中通州校区等工程的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杨庄小学,启动6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加强与人民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对接,有针对性发展高等教育和职成教育。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潞河医院门诊综合楼、新华医院、中医医院二期、妇产医院、区人口计生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现牛堡屯卫生院改扩建主体工程完工,完成第四区域医疗中心选址及前期工作。强化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数字通州”建设和物联网技术示范等一批科技项目。加快推进梨园体育中心项目进程,举办通州区第4届全民运动会,积极承接马球、击剑等体育项目的国际赛事。
八是狠抓社会建设的和谐有序。加大就业促进力度,新增就业人数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家庭在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救助力度,启动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区养老院前期工作;完成北京市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着力满足不同人群的住房需求。认定5家“枢纽型”社会组织,推进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打造一批精品社区和“四型”楼门,扩大“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范围。完善责任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加快人武部指挥所等工程建设。
九是狠抓发展环境的持续优化。提高决策过程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不断将政府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社会民生领域延伸,初步建成服务型政府。继续制定和完善一批促发展、惠民生的政策措施;在更广范围内开展优质服务示范窗口建设活动,扩大服务企业“绿卡”制度等服务机制的覆盖范围;完善行政决策风险评估机制,加强重大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高质量、高效率地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的办理工作;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在促进软环境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着力营造利于发展、利于社会和谐的良好公共秩序与社会风气,促进文明程度的进一步提升。
各位代表,辛劳与汗水成就了过去,希望与拼搏铸就着未来。新的征程即将开始,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以对党负责、对历史负责、对百万通州人民负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鼓足干劲、振奋精神,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为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