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 述
2011年,通州区认真贯彻中央、北京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都市型现代农业为重点,加快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基本实现了经济发展目标。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4亿元,同比增长14%,其中,农业25.8亿元,同比增长10.9%;林业0.6亿元,同比下降45.7%;牧业15.9亿元,同比增长28.8%;渔业2.3亿元,同比增长0.2%。
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蔬菜生产。2011年,结合北京市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启动以漷县镇徐官屯村为核心的万亩优质生菜生产基地、以于家务乡果村为核心的万亩西芹生产基地、以永乐店镇大务村为核心的万亩果菜生产基地、以潞城镇前疃村为核心的万亩叶类菜生产基地、以张家湾镇陆辛庄村为核心的万亩水生菜生产基地建设。新发展100亩以上成方连片露地蔬菜面积1.66万亩,涉及潞城、张家湾、于家务等9个乡镇。以张凤路、觅西路农业产业带为重点,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全区设施农业总面积达到6.1万亩。启动“国家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和“北京市两区两带多群落设施农业建设项目”,完成农业综合开发中高档日光温室建设2493亩,“两区两带多群落设施农业建设项目”2501.2亩,其中日光温室1127亩、钢架大棚988.3亩、其他设施385.9亩。
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一是组织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2011年是本区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第四年,针对全区农业发展的实际,克服财政资金紧张的困难,继续实施对农户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给予30%补贴的优惠政策(市财政补贴50%)。通过动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订单生产农户参险等方式,有效地扩大了保险的覆盖面,设施农业、林果业及畜牧业参保面积和数量同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在全市率先举办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培训班,开设全市第一个区县级政策性农业保险网上公开专栏,编写发放《通州政策性农业保险知识简明手册》1万余册。年内,全区有38769户次农民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总金额达5.19亿元,同比增长46%;签单保费2444.50万元,同比增长25%;人民财产保险等四家保险公司向农户支付理赔金950.16万元。二是组织开展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工作。重点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和金诚众合猪肉专卖店等特色品牌店创建工作及“绿色农产品运输车队”建设工作。全区有78辆运输车参加市农委绿色车队,平均单日向市区农产品交易市场、超市和企业事业单位运送优质农产品300吨。三是组织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9家,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231家,核心社员1.4万户,带动社外农户1.8万户,占全区一产农户的50%。北京大务蔬菜专业合作社、北京裕群养殖专业合作社、北京七彩缘编织专业合作社、北京欣通绿源种植专业合作社、北京宋庄北刘果树专业合作社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评为“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在瑞都国际建立通州区首家农民合作组织超市——通州区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中心。
招商引资发展农加工业。2011年,先后吸引社会资金启动实施了北京绿源永乐食用菌有限公司日产20吨杏鲍菇工厂化生产车间、北京恒达兴菌业有限公司日产10吨白灵菇工厂化生产车间、北京专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日加工10吨食用菌生产车间以及富勤食用菌基地扩建等一批农加工项目。北京恒达兴菌业旧厂改造顺利完成,白灵菇日产能由0.8吨提高到2吨;日产20吨的绿源永乐杏鲍菇工厂化建成投产。先后在马驹桥镇杨秀店村、小杜社村和永乐店镇坚村、老槐庄村兴建现代化食用菌冷房生产基地
推进会展农业发展,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一是与有关单位一起相继举办以“百万市民观光果园采摘游”为主题的樱桃节、以“感受艺术宋庄,体验田园生活”为主题的梨文化节和张家湾镇万亩葡萄采摘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在发展会展农业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据统计,仅樱桃采摘节就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比上年同期增加8%左右,采摘收入近5000万元,给周边民俗旅游户及餐饮业带来间接收入400万元。二是
建设特色园区,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水平。一是积极推进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建设。种业园区总占地面积1.5万亩,其中核心区5000亩。全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完成道路硬化
突出重点,大力发展樱桃、食用菌、花卉等特色产业。一是做大樱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通过采取政策引导和强化服务等方式,引导农民继续扩大优质樱桃种植规模,新发展优质樱桃面积1000余亩。二是以世界食用菌大会为契机,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在永乐店、马驹桥两个乡镇组织实施“一路、一场、一园、一区”建设工程。全区形成工厂化食用菌、棚室食用菌、林地食用菌三种生产模式,年产食用菌6万吨。三是依托“市花园”建设项目,促进花卉产业发展。全区花卉种植面积2600亩,生产基地23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吉鼎立达科贸公司、运河苗木公司、福盛园花卉种植场等。
开展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工作。在组织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工程”过程中,以分类指导、帮扶到户、稳步增收为原则,以部门联动、一户一策、责任到人为举措,促进低收入农户快速脱贫、稳定增收。全年安排2003名低收入农户劳力在一产就业,742名在二产就业,681人在三产就业。截至年底,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贫。
(谢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