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14-02-19 16:04    来源:区委党史办

分享:
字号:        

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1月8日在通州区第五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通州区区长岳 鹏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通州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是通州区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区上下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紧紧抓住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历史性机遇,以务实进取的精神,在各条战线上努力拼搏、锐意进取,圆满完成了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48亿元,同比增长12%;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46亿元,同比增长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506.1亿元,同比增长21.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239.3亿元,同比增长15.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3047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5936元,同比分别增长10%和11.7%。

一、通州区跨入建设首都城市副中心的更高阶段

实现了城市定位的战略提升和相关规划的全面深化。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落实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通州迎来了城市定位的历史性跨越,全面进入了建设首都城市副中心的更高发展阶段,为通州实现率先发展、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发展思路和相关规划全面深化,进一步明确了首都城市副中心“疏解中心城原有功能、承载世界城市新增功能”的方向和内容,系统研究了首都城市副中心空间布局、功能承载、产业发展和人口结构等各领域的规划定位,各重点功能区规划深化和细化工作接近尾声,启动了国际组织聚集区定位研究和前期论证。

土地一级开发形成整体循环。全区在施土地一级开发项目31个,总面积4284公顷,“一核五区”土地上市交易不断加快。核心区实现10个地块上市,其他地块均具备上市条件,铜牛、化工六厂等5个安置房项目实现竣工入住,前上坡村等6个村民回迁楼进展顺利。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一期地块土地一级开发全面展开,部分地块具备上市条件。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3个地块上市,4个地块待市级审批后即可上市,一期100万平方米安置房竣工入住,二期41万平方米安置房实现开工。文化旅游区土地一级开发具备条件,一期地块搬迁工作即将启动,安置楼建设前期工作顺利推进。国际医疗服务区取得土地一级开发授权,启动了8个地块的搬迁前期工作。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实质进展。核心区富华水乡区南区进展顺利,部分楼体进入外装修阶段;京杭广场项目加快推进;华业综合体、珠江国际项目实现开工;实地项目实现供地;“彩虹之门”项目设计方案获市政府批准,与建工集团合作开展了项目规划深化、融资方案制定和土地一级开发各项工作。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国家文化创意设计园区选址方案通过市级审批,国家时尚创意中心、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永久会址完成初步规划设计,世贸艺术中心设计方案深化工作基本完成,北京电影学院项目完成选址。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完成智谷领地、韩国SK、联东总部大观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北京协信科技城、贝达医药国际研发中心等项目完成签约。文化旅游区完成万达文化旅游城项目选址并签署招商投资框架协议。国际医疗服务区完成协和国际医学中心、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东区等8个种子项目选址及合作方案,部市共建顺利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阶段成果。核心区21项基础设施实现开工,东关大道完成结构建设,地下部分初步贯通;北环环隧基本完成结构施工,启动设备安装;地铁M6号线各换乘站工程进展顺利,北关、玉带河大街等站完成主体结构施工;赵登禹大街、通燕高速辅路等一批项目启动建设;通惠河整治一期工程完成水下工程施工;分布式能源中心项目取得市政府批复。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站前街、通马路启动建设,次渠水厂扩建改造工程实现竣工,湿地公园加快推进前期手续办理。国际医疗服务区完成园区道路定线,高压线迁改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经济建设展现总量和结构同步升级的更高水平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现代农业体系初显雏形,农业产业链条逐步向高端领域延伸;以“现代制造业走廊”为空间载体,有效促进科技含量高、经济贡献大、战略带动强的支柱型现代制造业项目引进建设;总部经济业态和“三主四新”各项产业有序聚集。以功能区建设带动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经济增长对房地产业依赖有效下降,重点产业发展呈现出“有政策规划、有承载区域、有项目支撑”的良好态势。充分运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和委托贷款、BT合作等融资模式,有效撬动民间资本。腾退违法用地105亩,盘活闲置地块732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顺利推进。退出“三高企业”27家,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

加速产业有序聚集,项目梯次推进态势进一步巩固。狠抓大项目签约落地和开工达产。北汽动力总成实现量产并开工建设研发中心,苏宁华北总部、金融街园中园一期、利星行奔驰等一批项目实现竣工,四环制药、阳光保险等一批项目顺利推进,诺思兰德生物医药、嘉林药业、联东永乐产业园、北京经开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实现开工,甘李药业、百丽集团、中安欧尚总部等一批项目实现供地,引进苏宁易购、意大利维龙物流等一批重点项目。与中建、中信、中交路桥、万达等在行业内具有引领作用的集团公司实现战略合作,与北京通用航空、人民网产业园等知名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成功培育鸿仪四方和保罗生物两家上市公司。

加大园区建设力度,园区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继续发挥园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战场和主力军作用,园区税收实现51.8亿元,同比增长23.3%,占全区税收总额的38%。加快园区开发建设,27宗地块上市交易,总建设用地面积1826亩,高于上年近一倍。投资14.5亿元实施了27项基础设施建设,园区承载能力不断增强。紧抓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扩区机遇,累计10个园区34.36平方公里纳入中关村政策覆盖范围,成为北京市最大的中关村政策覆盖区域之一。潞城健康食品科技园升级为通州经济开发区北区。

三、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迈向纵深发展的更高层次

坚持内涵发展,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一核五区”范围内完成18个村的旧村改造,同步实施了转居安置、社保办理和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持续提速,台湖镇中心区征地搬迁工作快速推进,县、西集、永乐店、于家务等乡镇基本完成中心区开发建设前期工作。新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累计实施住宅抗震节能改造4.2万户,完成联村及重点产业园区周边道路工程50万平方米,安装节能路灯3万盏,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获全市唯一“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创新奖”。继续深化农村社区服务全覆盖工作成果,完成35家五星级“七型”农村社区和3家“市级新型农村社区试点”创建,农村社区化程度居全市前列。

实施创新驱动,农村经济发展呈现新局面。八个农业园区健康发展。国际种业科技园成为部市共建的“现代农作物种业示范区核心基地”和唯一纳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农业园区,入区企业达到38家,核心示范基地对外开放,院士专家新品种中试基地全面建成,中国农业大学试验站等机构和企业入驻。潞城国际农业科技园完成一期基地建设,园区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品种交易额突破亿元。其他园区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园区农业、科技农业、数字农业体系进一步增强。恒达兴菌业、富勤科技两家企业新增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成功举办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北京蘑菇文化节等大型高规格活动,签订各类合作协议140项。新建、改造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改造新河灌区再生水利用面积8.5万亩,完成农业节水灌溉2.6万亩,成为“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区”和“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完成总村数的98%,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为市级规范化建设示范社。

注重城乡协调,基础设施体系不断完善。潞城中路、宋郎路南延等11条道路竣工通车,玉桥西里中街等5项道路微循环改造工程完工,朝阳北路东延、玉带河大街东延三期等5条道路按计划推进,东六环西侧路、马路等15条道路开工,4条八通地铁接驳公交线路实现运营。供热体系日臻完善,热电联供替代分散燃煤锅炉房新增供热面积180万平方米,铺设燃气管线20公里,新增天然气用户4.3万户,安装建筑热计量装置145万平方米,居全市领先水平。与市燃气集团、京能集团、南水北调投资中心、自来水集团、供电公司以及中国华电集团实现战略合作,预计“十二五”末,全区供水状况将得到全面改善,电力供应有效增强,天然气管道实现乡镇全覆盖,在人口集中区域基本实现清洁供暖。

突出品质提升,生态环境建设持续加强。结合“十八大”环境保障,推进精品街区建设等“八大亮点工程”;完成东关大桥等4座桥梁夜景照明工程,改造了城区主要大街的公交站亭、步行导向牌及广告牌匾,实现了城市景观建设与人性化服务理念有机结合;针对无照经营、非法小广告、夜间施工扰民等重点问题进行专项整治;加强京哈、京津铁路沿线及街巷胡同、居民生活区的环境综合治理;严控生活垃圾增长,提前3年完成“十二五”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目标。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成“一镇一街”示范工程和1个环境优美乡镇及29个生态文明村创建。改造潮白河右堤路和运潮减河左堤路8.6公里,实施榆林庄闸改建等水利工程。河东再生水厂建设进展顺利,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合作启动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圆满完成5万亩平原地区造林任务,造林面积居全市首位,形成一批集美化、碳汇、休闲、经济等作用为一体的森林群落。淘汰老旧机动车1.3万辆,实现东方化工厂初步停产,圆满完成大气污染物消减目标和全年污染物减排任务。

四、社会建设逐步实现优质、人本的更高标准

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出台《通州区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2~2014年)》。芙蓉小学、东关小学、西集中学等一批学校竣工投入使用,永乐店中学新校、贡院小学、半壁店学校实现开工,运河中学南校区、北京五中通州校区、人大附中及附小完成选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电影学院落户通州。经过3年努力,全区“校安工程”改造校舍47.8万平方米。加大对“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奖励力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上线率达98%。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深入落实。东直门中医医院东区成为全区首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潞河医院门诊综合楼、新华医院启动建设,东直门中医医院东区二期、妇幼保健院、第四区域医疗中心、公共卫生服务大厦等一批工程加快前期工作,牛堡屯卫生院主体完工。启动实施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一级以上医院全部实现预约挂号。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实现零差率销售。成功举办北京通州第二届中医药文化节,获“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称号。紧紧抓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有利契机,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再上新台阶。高水平举办首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深度挖掘运河文化,推出《运河谣》、《通州赋》等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成功举办运河艺术节、樱桃文化节、“繁荣杯”演艺大汇、“我的舞台”等群众文化特色品牌活动。区文化中心主体完工,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落户通州,永乐店等5个乡镇文化中心建设进展顺利,社区、农村文化设施优化升级。成功举办2012世界台球团体锦标赛、中国马球公开赛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赛事。梨园体育中心完成初步设计方案。举办区第四届全民运动会、运河绿道骑游节等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完成18个体育生活化社区创建。建立“一核五区”科技专家资源库。全年立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5项,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5家,国内专利授权893件,72家企业列入北京市专利试点企业,技术合同成交额实现26亿元。民兵训练基地主体完工。区委党校、传媒大厦、区档案馆新馆完成选址和方案设计工作。旅游、人口计生、妇女儿童、民防、史志、气象、地震、保密和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8%,帮扶10112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大力实施就业信息网络“村村通”工程,4702名农村劳动力实现向二三产业转移。城镇“五险”参保单位和参保人数分别同比增长29.1%和14.4%,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6.2%,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9.5%,公费医疗和农村户籍参保人员均实现“持卡就医、实时结算”。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试点建设全面展开,区级养老院加快前期工作,一批单位成为市、区级为老服务示范单位,评选出一批市、区级“孝星”。社会救助工作有序推进,为5479户家庭发放城乡低保金,为3000余名困难群众发放各类救助金,为4594名征地超转人员发放生活和医疗补助费,完成230户社救优抚对象危旧房改造。以满足残疾人需求为宗旨设计的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具备开工条件,1500余户残疾人家庭完成无障碍设施改造。圆满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建设和收购房源10866套,竣工12074套,均居全市前列。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实现开工59.4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全年任务。

社会服务管理深入推进。高标准实施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初步形成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框架体系。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加快推进,完成15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和97个城市社区服务网站建设,打造3700个文化楼门。认定“枢纽型”社会组织6家,“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覆盖全区社会组织90%以上。96个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完成。安全生产“一岗双责”进一步明确,建立了对政府工作部门的考核评价机制。强化了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监管力度,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开展“打非治违”、“十八大”护航、核心区建设平安守护等一批专项行动,完成科技创安图像管理信息系统二期建设。坚持维稳第一责任,人民内部矛盾初访、初信化解率分别达到98.3%和97.7%。首创“消防工作站”管理新模式,消防关口前移、执法力量下沉等机制在全市推广。妥善应对“7·21”暴雨灾害,第一时间恢复受灾地区供水、供电、通信和交通,灾后重建、防疫、救助等相关工作有序推进,并着手启动重点区域和重点村落的整体改造。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人民武装、民族宗教、侨务及对台工作健康发展。

五、政府自身建设践行服务、责任、法治、廉洁的更高要求

服务型政府建设深入推进。制定《通州区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意见》、《服务通州区产业优化升级 加强业态调整 科学市场准入实施意见》、《通州区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扶持产业发展、优化投资环境的制度办法。建立了包含78个重点项目的重大项目库,新增47家重点服务企业,扩大“绿卡”服务范围一倍以上。建立完善信息化服务平台,开通无线热点行政审批申报、手机版行政审批事项查询等服务项目。不断拓展以便民、为民为目标的“一站式”和“代办式”服务范围,示范窗口建设、全程手续代办等工作深入开展。坚持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实施“为民办实事”工程32项。

民主法治建设不断增强。认真落实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建设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通过健全规章制度,完善政府决策程序,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主动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代表建议、议案、委员提案共309件,办复率100%。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的实施意见》,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决策事项事前征求意见、监察法制审计部门固定列席政府会议、特邀监督员列席政府常务会议、行政诉讼和复议败诉案件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措施,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重大事项公示与听证制度,不断提高政府系统依法行政意识和制度化水平。

廉政建设进一步深化。严格落实《廉政准则》各项规定,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出台《加强风险防控完善区政府领导班子“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和《进一步加强行政效能监察工作的意见》,强化风险防控、行政监察、审计监督在惩防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切实做到用制度管事、用制度管人。针对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中大规模资金的管理与使用,进一步加强对财政预算、决算和预算调整的制度化管理,深入实施审计、监察关口前移,不断强化对财政性资金使用、工程招投标和重大资金、重大项目的审计监察,对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资金的管理与使用实施全程监督,努力实现“廉洁建新城”的目标。

各位代表,2012年是我们积极应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经济社会各条战线上取得重要成绩的一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积极支持和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通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通中市属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和所有关心支持通州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通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面对宏观经济形势不确定因素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要求,我们在做强区域经济实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培育新的增长点上还需下更大力气;面对建设首都城市副中心的更高要求和人民群众企盼发展的热切愿望,我们在做强城市功能、加快重点功能区建设进度和破解制约瓶颈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创新方法;面对实现率先发展、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我们在统筹城乡、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这些都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2013年工作的总体

思路、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全面推进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意义重大。我们要继续围绕大局、把握机遇,坚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努力开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2013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区第五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以“一核五区”建设为重点,以抓项目、增实力为重要手段,以抓落实、提进度为基本要求,以抓创新、促完善为强大动力,以抓监督、倡廉洁为根本保障,多点求进,持续快走,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确保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完成市里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2013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聚力“一核五区”,掀起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高潮

巩固和发挥首都城市副中心聚集的政策优势、资源优势和发展优势,围绕各功能区重点组团项目的开工建设,狠抓形象进度,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在“一核五区”率先形成首都城市副中心的建设高潮。

确保核心区全面进入建设阶段。加快富华水乡区、华业综合体、珠江国际、京杭广场等已开工项目的工程进度,实现“彩虹之门”、实地项目、侨商总部基地、运河国际商务中心项目以及万达广场等项目全部开工。实现核心区其他地块上市,确保核心区重点项目的梯次推进。确保制线厂、榆景苑等安置房项目全部完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东关大道、北环环隧、赵登禹大街、通燕高速辅路改造等工程,汛期前全面完成通惠河整治一期工程,启动核心区220千伏变电站、燃气调压站、交通枢纽、分布式能源中心、综合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开工项目累计达到重点基础设施总量的2/3以上。

实现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实质性进展。全面完成一期地块的征地搬迁,实现剩余地块上市交易,启动二期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完成国家文化创意设计园区规划编制及起步区搬迁工作,实现首个项目开工建设;确保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永久会址、国家时尚创意中心核心区等项目开工建设;实现世贸艺术中心供地。

积极促进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建设迈出更大步伐。大力推动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启动国家级车联网产业基地、联东总部大观、智谷领地等项目建设;完成韩国SK项目供地;推进国际移动互联网产业园、北京协信科技城、贝达医药国际研发中心等项目落地;基本完成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确保二期安置房年底前主体完工;实现站前街、湿地公园一期和一批园区道路竣工。

进一步提速文化旅游区各项开发建设工作。全面启动一期地块搬迁和土地一级开发工作,确保实现对万达文化旅游城和南水北调水厂供地;确保上半年全面启动安置楼建设;继续推进派格5D秀和新乐城项目取得进展。

推动国际医疗服务区建设再上新台阶。全面完成园区一期土地一级开发工作,开工建设安置楼,确保2个以上种子项目实现开工。

促进国际组织聚集区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完成区域功能定位研究,着手实施概念性规划方案编制,力促东方化工厂启动搬迁。

二、加快产业发展,夯实首都城市副中心经济基础

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以园区、功能区为支撑,以项目建设为核心,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构建科学合理、动力强劲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调结构、促内需。在全面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通过定向引进、建立基金、重点帮扶等途径,大力推进实体经济、高端产业发展。启动“现代制造业走廊”深化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并结合现代农业体系和“一核五区”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进一步促进重点产业的有序聚集和有效聚集,力求尽快打造各领域完整的产业链,加快形成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和抗风险能力的三次产业体系。继续深化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有效释放税制改革产生的发展活力,促进三次产业更好更快融合发展。落实促消费各项政策,在确保社会事业投入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民生的投入力度,并以大型商业、服务业项目落地为带动,加快实现区域内生活消费的本地化,有效拉动内需的多层次增长。

狠抓重大项目引进建设。围绕“三主四新”的产业发展格局,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确保联东永乐产业园、四环制药、诺思兰德生物医药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实现中国仿真城、诺基、意大利维龙物流、天海集团、百丽集团、通州口岸项目、甘李药业、苏宁易购、雨润食品二期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力促北京通用航空产业园、华北油田总部、河北钢铁集团、人民网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签约。支持北京烟草物流中心、苏宁集团、李宁集团、北汽集团、博格华纳等重点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推进甘李药业、嘉林药业、中纺锐力、韬盛科技等高新企业上市,加快金融街、枢密院、经开产业园等园中园项目发展,加速总部业态的形成和特色产业的聚集。

促进乡镇园区协调发展。研究确定符合全区发展思路和空间布局的乡镇功能定位,促进各类资源的优化配置。充分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政策及品牌优势,全面完成新纳入政策覆盖范围园区和功能区的政策资源对接,加快推进中关村国家院所产业园建设,加快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博士后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加快园区开发建设,推进44个地块的土地一级开发,并结合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实现梯次上市;全面推进一批市政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有效增强园区综合承载力。

三、坚持城乡一体,加速首都城市副中心统筹发展

按照区委提出的“城乡一体化走在全市前列”目标,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努力形成符合首都城市副中心标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以夯实城乡一体化基础为重点,有序推进城市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以“一核五区”为重点,加快旧村改造步伐,启动并基本完成18个村的征地和征地范围内的搬迁工作,确保安置楼开工建设,按需求开展转居、就业、社保对接,同时按照城市化要求更加注重社区服务与城市管理等工作。对于城市化起步较早、发展程度较高的乡镇,力争在形式和内涵上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在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中率先展现形象。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打造具有一定综合实力的特色小城镇,基本完成台湖镇中心区征地搬迁工作,启动西集、永乐店等乡镇中心区征地搬迁,加速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乡镇中心区在就业、就医、生活、消费等各个领域对本地人口的吸引力,加快城镇化的总体进程。继续加大新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安装改造节能路灯3万盏,完成年度住宅抗震节能改造任务,建设联村及产业园区周边道路50万平方米,实施15万延米的村庄排水工程、20个雨洪利用改造工程和1000处公厕外墙保温改造及防水修缮工程。继续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内涵,打造30个五星级“七型”农村社区。

以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着力提升农村居民幸福指数。围绕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资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稳步增长,制定出台分类指导意见。全面完成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落实股份分红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强化合同管理。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降低流通成本中的作用,加快“农超对接”和“社区小菜园”的规范和推广工作。完成3000人次的农民就业培训,完善农村技术人员服务体系,推进“一对一”联动服务机制。加快创建新型农民绿色就业基地。继续扩展农村各类保险和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积极推进农民就医“一卡通”制度,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住院补偿比例。

以园区农业、科技农业、数字农业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体系。充分发挥国际种业科技园政策优势和资源优势,引进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一批重点项目,着手打造国家级新品种展示基地,率先形成在全市乃至全国具有突出影响力的重点园区;启动潞城国际农业科技园博览园建设,增强科技农业辐射带动作用,在农业装备和智能化发展上形成鲜明亮点;依托比较优势,持续推动其他各农业园区向特色化、高端化迈进,尽快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全面增强。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上市公司,突出发挥数字农业和科技农业在增强农业企业竞争力中的作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的附加效益,有效掌握农业产业高端环节。继续提升基础性农业生产水平,加大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基地建设,改造提升设施农业面积3万亩以上;结合蘑菇文化节、籽种博览会、农业科技节等一批活动的举办,加速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以完善城乡交通体系为重点,不断提高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保障水平。大力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徐尹路二期、潞苑三街、玉带河大街东延三期、通马路、朝阳北路东延二期等一批道路竣工通车,开工建设京哈南辅线、小路、张采路北延(宋庄段)等一批道路。继续优化内部道路循环系统,加快果园环岛、杨庄路与八里桥南街相交路口改造工程,启动杨庄路等一批道路微循环改造。进一步提升道路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小甸屯、白庙北、徐尹路等综合检查站建设。加快落实城区南北道路、重要节点交通改善方案,优化重要路口交通组织,深化调整城乡客运线路,加快客运公车公营改革。促进地铁M6号线加快建设进度,开展公交接驳、停车设施规划建设等工作;加快地下管线数字化档案系统建设,消除地下管线隐患。

四、着力改善民生,做强首都城市副中心公共服务功能

突出首都城市副中心对“功能完备”的要求,以建设“和谐通州”、“幸福通州”为目标,深入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培育和完善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实现首都城市副中心发展建设成果人人共享的和谐局面。

大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继续推动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加大中小学建设力度,确保东关小学二期、西集镇中心小学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实现贡院小学、马驹桥金桥小学、半壁店学校工程主体完工,推进永乐店中学、张家湾镇中心小学、运河中学南校区、北京五中通州校区、杨庄小学等一批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力促中国人民大学东校区、北京电影学院、长江商学院开工建设。建立健全中小学激励机制和“名教师”、“名校长”引进制度,深化优秀骨干培养和新老教师帮教等制度措施,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潞河医院门诊综合楼、新华医院、人口计生综合服务中心主体完工,启动实施东直门中医医院东区二期、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服务大厦、第四区域医疗中心等工程建设,引进5-10家对满足群众需求有显著作用的社会医疗服务机构,努力提高区域医疗服务水平。科学规划医疗卫生系统机构编制及医院内部分配体制,不断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巩固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建设“健康通州”。确保梨园体育中心开工建设,进一步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加快体育产业发展,承办各类高级别体育赛事,不断提升区域竞技体育水平。着力提升科技工作在支撑城市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优化人才发展机制等方面的作用,加强科技攻关和高端技术的引进应用,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平台。实现民兵训练基地竣工并投入使用,全面启动区委党校、传媒大厦、档案馆新馆建设,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继续促进旅游、人口计生、广播电视、新闻、气象、档案、史志、保密、民防、地震、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职业技能培训网络,提高城乡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切实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进一步提高社会救助水平,全面实现城乡低保统筹。开展敬亲孝老“十佳百颗星”评选表彰活动,切实增强为老服务能力,完善居家养老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养老助残服务管理,启动区养老院、永乐店镇养老院等一批养老机构建设,完成甘棠养老院、郎府养老院改造工作。实现残疾人职业康复中心主体完工。全面完成北京市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加强精细化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质量好、配套全、百姓满意。

努力加强社会服务管理。加快建设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全面完成街道、乡镇指挥分中心建设,实现城乡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全覆盖。开展“社会组织公益服务年”活动,推动区、街道(乡镇)两级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建设,建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打造“枢纽型”社会组织品牌和公益服务活动品牌。建设15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示范点,启动35个社区用房达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区域小区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加快新建小区配套服务设施接收管理,深入推进“六型社区”创建,建设3000个特色文化楼门。全力做好第九届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持续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开展平安新城建设工程专项治理,建立“打非治违”长效机制,强化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构建包含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和网格终端的“安全生产四级监管网络”。加快推进科技创安图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成商务园消防站建设,推动社会消防安全网格实现全覆盖。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餐饮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首都城市副中心综合品质

全面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坚持以生态文明建设促结构调整、促环境提升、促文明健康,不断将生态文明建设推向更高水平。

深入推进资源节约和减排降耗。继续推进土地整理和土地资源保护工作,坚决遏制违法建设和违法占地现象。退出“三高企业”35家,在城区实现“三高企业”全部退出。加快推进城区燃煤替换工程,启动河东地区供热替代整合,实施老旧小区二次供热管网升级改造,完成“采通线”天然气主干线工程建设,启动西集门站及储罐站建设,解决东南六乡镇气源问题。积极发挥天然气、水源热泵、电力等清洁能源在公交、环卫等行业的引领示范作用,引进电动出租车并投入运营,加快推进配套充电站、充气站设施的建设;对通胡大街等5条道路进行路灯节能改造;启动自来水厂改造,促进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在地铁八通线沿线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倡导绿色出行。

打造整洁有序的城乡环境。开展环境治理大会战,对主要大街、街巷胡同、卫生死角、京承铁路等重点地区和薄弱地区开展综合整治;实施城区街道户外广告、牌匾标识、夜景照明等设施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化长效管理机制;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力争提前一年完成任务。结合路网改造、“打非治违”、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创建等工作,分区域提升城乡环境品质;对11个非正规垃圾填埋场进行治理,开展高校餐厨垃圾就地资源化处理试点,加快推进城区垃圾分类达标全覆盖,全面推进东南循环经济产业园、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等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塑造水绿交融的景观环境。按照首都城市副中心对滨水生态环境的总体要求,围绕全市水利工程建设和平原造林等重点工程任务,全力做好“水”和“绿”两篇文章。实施北运河、通惠河干渠整治,确保汛期前全面完成各项工作。加快打造五河交汇处及运河城市段高品质亲水景观,建设一批滨水特色鲜明的城市生态景观走廊。完成甘棠橡胶坝改造和榆林庄闸改建主体工程,实现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确保河东再生水厂全面运行。继续加大六环路两侧、楔形绿地、河道周边以及机场可视范围等重点区域的生态景观和绿色通道建设,高标准推进平原造林工程,确保春季完成全年6.7万亩任务的90%以上。启动环城绿带、北运河健康绿道和梨园、永顺、潞城城市公园建设。完成2万平方米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相关工程及100万平方米老旧小区绿化改造。打造西集、县两个绿色产业特色镇,建成一批“首都绿色村庄”。

六、培育区域品牌,彰显首都城市副中心软实力

以增强区域软实力为核心,加快实施文化驱动战略,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创新活力,构建更具吸引力、更富竞争力的首善之区。

加快实施文化驱动战略。牢牢把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提出的文化发展政策方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积极践行“北京精神”,加快培育体现首都城市副中心水平和通州特色的文化体系,做强原创艺术和艺术品、现代时尚文化旅游等产业。力促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开工建设,确保区文化中心上半年竣工并投入使用,加快推进基层文化设施达标工程,充分发挥服务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作用;科学保护和挖掘文化遗产,加快推进文物古迹的修缮、复建工作;强化运河文化专题建设,丰富运河文化作品,深入开展高水平文化演艺活动和群众性品牌文化活动;围绕文化创新,加快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举办好第二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不断延伸和拓展文化产业链条,努力推进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瞄准城市综合评价的最高品牌荣誉,集中力量推进全国文明城区创建,全面开展包括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在内的八大环境体系建设,严格按照全国文明城区测评体系,将全国文明城区创建的各项指标落到实处。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全区各级、各部门、各单位齐抓共管和多方参与、全民创建的良好局面。率先完成一批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的创建任务,率先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重点环节实现突破,率先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取得进展,为获得2014年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奠定良好基础。

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结合市政府对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政策倾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区域内扶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办法,加快形成有利于各类优质资源聚集的政策环境。继续深化服务型政府和效能型政府建设,巩固和拓展“绿卡服务”、“一站式服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强化对企业引进和工程建设的全程主动服务;围绕企业和群众需求,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深入推进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强化法制工作对依法行政的保障作用,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执法水平;落实惩防体系建设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营造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创新利于发展的各项机制。创新人才智力引进机制,制定针对性强的人才引进优惠政策,更加注重利用各类智力资源,充分借助国内外高端专业力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创新融资手段,在广泛运用各类金融产品的基础上,积极通过与央企合作等方式,打造符合首都城市副中心建设需求的新型融资平台。创新评价激励机制,率先建立针对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机构的评价体系,同时引入投资绩效评估和第三方以及群众参与机制,促进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的提高。创新信息化应用模式,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建立集服务、管理、督查、督办、监察为一体的政务信息平台,努力转变作风,提高效率,加大推进工作的力度。

各位代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首都城市副中心,是时代和发展赋予我们的机遇,是党和人民给予我们的重托。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昂扬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心,顽强拼搏,开拓进取,为开创首都城市副中心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