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建设工作
【概 况】 2013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通州区社会建设工作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大局,着力在抓统筹、抓重点、抓协调、抓落实和精细化上下功夫,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良好态势。
【创新社会服务管理工作体制机制】 7月5日,与北工大实验学院等院校合作,成立了通州区社会建设研究指导中心,目的是借助智力资源,引入先进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加强通州区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通州区社会研究指导中心按照“1+4+6”(1个中心,即社会建设研究指导中心;4个基地,即4个社会建设实践基地;6个课题组)模式设置,重点开展“通州区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等六大课题研究。
启动实施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项目。制定印发《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项目管理办法》,启动社会服务管理创新项目申报组织实施工作。全区各街道、乡镇及区社会建设领导小组有关成员单位共申报创新项目100多个,有6大类、60个项目通过初审。截至年底,35个项目基本完成,进入总结完善阶段。
完成关于加强街道工作的调研报告。报告对各街道共同反映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资金保障、条块关系等突出问题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 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实际,通州区确定了“一张网、两条线、三级平台、四级服务管理”的网格化工作思路,并按照服务、管理并重的原则,将辖区内人、地、事、物、组织等信息资源全部纳入网格化平台。成立通州区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批复设立通州区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作为专门负责网格化工作的全额拨款正科级事业单位。聘请设计公司、咨询公司和招投标公司,完成项目实施方案及可研报告的编制,并获得立项批复。8月27日,完成平台建设项目及监理招投标工作。
2013年,全区按标准划分了1809个网格,并按照“专职力量+社会力量+专业力量”的模式,配备15082人的网格工作团队。着重发挥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机制的作用,按照“采集上报-指挥派遣-处置反馈-任务核查-结单归档”的五步闭环协同处理流程,年内,各街道乡镇通过网格发现报告问题28172件,及时处理解决27699件,办结率达98%,网格化作用凸显。
区工商、公安、市政、城管、民防、气象、安监等部门积极参与网格工作,与网格实现初步对接,专业人员已经沉入网格,初步形成“全区一张网”的工作格局。各街道乡镇网格分中心平台建设与工作推进均按照全区的统一标准和要求,抓紧推进和落实。以玉桥、新华、梨园、宋庄、台湖为试点,进行了不同类型的网格化工作模式探索,为全区推进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州区网格化系统平台整体设计及工作理念综合了东城、西城、朝阳、顺义等区县的特点和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功能,形成具有通州特色的城乡全覆盖一体化建设模式,在全市居于领先地位。智慧社区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根据北京市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通州区为每个社区开发建立了社区信息化网站,处于试运行阶段。与网格化及“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建设紧密结合、整合社区资源、网站平台作用,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科学更为精细化的社会服务和管理。
【社区服务管理工作】 社区用房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按照北京市社区建设“一分三定两目标”(“一分”就是促进居委会与社区服务站的职能分开。“三定”就是定事、定人、定钱,明确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的人员、经费、任务,确保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工作到位。“两目标”,就是把北京的社区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型社区,培养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社区工作队伍)的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31369+五统一”(“31369”即构建社区党建、社区自治、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在每个社区打造一个特色鲜明、影响广泛的志愿服务品牌,进一步完善社区党组织30项、社区居委会60项、社区服务站90项职责任务;“五统一”即规范社区设置:统一名称标识、统一窗口项目、统一制度规范、统一工作规范、统一服务标准的社区治理模式)的通州区社区治理模式。完成60个社区用房规范化建设,投资超过1亿元;根据全市统一要求,通州区要完成所有建制社区用房达到或超过350平方米的建设任务,总投资估算超过2亿元。同时,按照社区服务站建设平台化、社区工作事项明晰化、社区运行机制联动化、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社区队伍建设专业化、社区设施使用最优化和社区经费管理科学化的创建标准,打造20个精品示范社区。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日趋完善。深入贯彻落实《北京市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指导目录》,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在服务资源、居民需求双调查的基础上,协调有关部门和社会单位增加一批社区便民商业设置和体育健身器材,基本配齐了缺失的公共服务项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推广“社区小菜园”工程,建立27个社区小菜园。按照“六有一全”〔“六有”:一要有社区服务站,各社区要在社区服务站设立咨询服务台,开通服务咨询电话,接受咨询和办理居民的政府服务、公共服务。二要有便民服务资源信息示意图,要制作区域政务、公益、便民服务站点和商业网点分布示意图,张贴悬挂于社区显著位置。三要有便民信息手册,要尽快集成各类公共服务、便民服务、公益服务、网点信息及项目内容,并编印《便民服务手册》,发至各居民户。四要有社区服务信息网站,充分利用街道(乡镇)政务网站,开通社区服务信息相关版块,完善社区网上信息,开展网上需求调查,了解居民需求。五要有品牌服务项目,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千方百计配齐社区服务设施和项目的基础上,争取每个社区在公益、志愿服务等方面能有新突破,打造亮点和品牌服务项目。六要有居民留言簿,以街道(乡镇)社区服务站为依托,增设居民留言簿,定期收集居民反馈的意见建议,及时调整服务内容,改进服务质量。“一全”:是指严格按照《关于开展“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包括政务服务、日常购物、餐饮服务、家政服务、金融娱乐、文体娱乐、美容美发、医疗卫生、交通停车、养老托幼等10大类服务进行落实,基本保证服务项目设置齐全,并根据辖区实际情况,逐步完善具体服务项目〕、“六支队伍”的标准打造40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实现步行15分钟满足基本服务需求,基本达到日常服务身边有、基本服务社区有、个性服务周边有的目标。
社区文化更加活跃。楼门文化建设始终是通州区社会建设、社区建设的亮点,延伸社区民主自治的一大品牌。中央和北京市领导多次调研参观指导通州区楼门文化建设。2013年,通州区又以“践行北京精神,建设和谐社区”为主题,开展楼门文化“个十百千万”〔每个街道(乡镇)打造一个楼门总数量不低于20个的楼门文化小区或楼房院,在全区范围内评选出“十大突出贡献楼门长”“一百名楼门长标兵”,建设一千个规范化楼门、推动万余楼门文化建设全覆盖工程〕工程,赋予了楼门文化建设新的内涵,实现了新提升、取得了新突破。2013年社区节以“文明——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以社区文化、社区公益、社区文明为主线,重点开展“社区广场舞”“公益梦想·服务通州”社区公益行、“我的舞台”社区文艺汇演等大型主题活动,提高了居民群众对城乡社区建设的认同感、自豪感和参与率,从而有效增强居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进一步推进了社会服务管理服务创新。
特色社区创建取得实效。根据区委、区政府学习型城区、学习型社区创建工作的总体安排,认定32个社区为创建学习型先进社区,推动社区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营造了浓厚的学习创新之风,提高了社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区道德风尚。在积极推进村庄管理社区化、社区服务均等化,加强农村社会服务管理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城市社区规范化建设向农村地区延伸。超过150个农村社区办公和活动用房达到300平方米。
【社会组织培育扶持工作】 积极落实市区关于构建“枢纽型”社会组织工作体系这一重要任务,分三批共认定13家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全区“枢纽型”社会组织服务和管理社会团体106个,分会100余个,直管组织近2000个,覆盖分管注册登记社会组织达90%以上。4个街道全部成立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对接近500家社区社会组织,逐步构建起街道推动、联合会运作、各方参与、百姓受益的新格局。广泛动员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项目,从2010年至2013年年底,全区有45个项目获得市社会建设资金支持资金555万元,2013年,得到区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财政资金80万元支持,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牵头筹备举办了通州区“社会组织公益服务我参与”系列活动,通过开展公益服务活动,涌现出一批社会组织特色服务品牌。上半年,在玉桥街道试点建设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进入推进和完善阶段。
【社工队伍建设工作】 经过强化社区“两委”(社区党总支和社区居委会)换届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等措施,全区社工队伍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专业水平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提高。积极落实社工待遇,通州区社工人均工资基本达到区属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社工岗位作为职业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社工队伍相对得到稳定和发展。截至年底,全区有社区工作者1159人,平均年龄34.5岁,大专以上学历人员占92.4%(其中,研究生学历11人,本科学历605人,大专学历455人)。专业社工持证率达到24%(其中,社工师56人,助理社工师225人),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努力提升社工队伍基本业务素质与履职能力,每年集中举办社区工作者岗前培训、职业水平考前培训等班次,尤其后者效果明显,助理社工师、社工师持证率大幅提高。成立了区、街、社区三级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并依托专业社工机构购买社工岗位,在服务社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积极参与“践行北京精神,寻找最美社工”评选,通州区玉桥东里社区居委会主任杨平获得全国和北京市最美社工荣誉称号。
【社会动员体系初步建立】 深化“市民劝导队”模式,4个街道共组建57支劝导队,队员1085人,在环境治理、文明礼仪、矛盾调处、社会治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极贯彻《北京市志愿者管理办法》,成立通州区志愿者联合会,先后为“金福艺农杯”首届运河绿道骑游节、世界台球团体锦标赛、第18届国际食用菌大会等大型活动提供2170人次、17226小时的志愿服务,赢得各方好评。截至年底,全区志愿者人数达到11万余人,志愿队伍1150余支,一个以团委牵头,社会办、文明办、民政局协同,各街道乡镇各部门各单位共建,广大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动员体系初步构建。
【社会领域党建全覆盖扎实推进】 狠抓社区党建“三级联创”,进一步健全“联创联述联考”的党建责任工作体系。完成2012年北京市党建“三级联创”检查验收,同时,推动落实2013年的社区党建“三级联创”。结合党建信息化建设,建立社会领域党建信息数据库,实现党组织和党员数据共享。健全晋位升级长效机制,建立科学考评体系。同时按照“六有”标准,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借鉴“四评”机制、“三区一门”等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开展社区党建示范点创建活动。
调整组织设置形式,进一步扩大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在社会领域的覆盖面。健全网格党组织体系。调整党支部设置形式,将党组织建在格上,实现党组织在1809个网格全覆盖。将“两新”(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组织纳入网格管理,未单独建立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由所在网格的网格党组织具体负责。全面推行“小支部、大党建”区域化党建工作模式,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在4230家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642个,组织覆盖率和工作覆盖率分别为75.8%和100%。探索建立商会联合党组织。依托区工商联组建的行业商会、基层商会建立党组织,重点对街道、乡镇辖区内中小企业以及商务楼宇内的企业开展党建工作。
加大选派培养力度,进一步强化社会领域党务工作者队伍建设。加强对社区党务工作者后备力量的培养。选派第一批16名社区专职党建工作者和社区干部到区级“枢纽型”社会组织实岗锻炼。建立专职非公党建指导员队伍。在离退休党员中选派35名专职党建工作指导员,依托商务楼宇工作站、党群服务中心,深入企业开展党的工作。每人每年给予1万元的岗位补贴。按属地选派兼职非公党建指导员。选派592名非公企业党建指导员,确保未建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已建立党组织但党建工作薄弱的非公有制企业以及党员50人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都有党建工作指导员。举办全区“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示范培训班。对90名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党组织书记进行为期三天的脱产培训,为“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党员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平台。
探索基层党建创新,努力打造社会领域党建工作品牌。建立区级社会领域党建研究基地。依托区委党校的师资力量和培训设施,搭建社会领域党建工作研究、交流、培训、咨询服务平台。实施非公有制企业党建“三对接、三同步、三推进”(三对接:首先是一把手与一把手对接;地域发展、地域文化要与企业发展、企业文化对接;地方党组织活动与企业组织活动对接。三同步:项目洽谈与开展党建工作相同步;各级政府为企业服务与推进党建工作相同步;兑现对企业的优惠政策与表彰非公有制企业先进党组织相同步。三推进:推动建立“区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区委社会工委具体负责;街道、乡镇党工委领导、社会工作党委指导协调;有关“枢纽型”社会组织联系、服务的非公企业党建三方推进机制)工程。实施党建创新项目精细化管理,开展精品党建品牌创建,建立社会领域党建示范点,实现“一街乡一品牌、一楼宇(园区)一项目、一社区(企业)一特色”。
(赵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