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6年12月22日在通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通州区代理区长 张力兵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区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区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历史性战略机遇,以高度自觉、勇挑重担的政治担当和不忘初心、奋发作为的使命追求,锐意进取、勤奋履职,圆满完成了历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抢抓机遇把握大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坚持立足大局,围绕城市定位的提升与明确,主动调整思路,积极破解难题,搭建起统筹综合的规划体系。围绕非首都功能与人口疏解,推动编制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行动计划,明确了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重点的城市空间与功能布局。围绕“四个城市”和“三个示范区”建设,系统开展基础数据清查,针对城市管理、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组织15个专家课题组,逐项突破各类深层次问题。聘请国际顶级设计团队,与市规划国土委共同组织方案征集以及编制通州区总体规划,开展了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6个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进一步完善提升了17项专项规划,为打造“千年城市”绘制蓝图。
功能区建设持续提速。连续实施大规模搬迁改造和土地一级开发,为承接主导功能预留空间。行政办公区完成15平方公里、3947宗宅基地、9300户的拆迁任务,安置人口1.8万人,全程“零滞留、零诉讼”。商务中心区标志性项目梯次推进,东关大道、北环环隧、能源中心等重点基础设施取得重大进展,市政管网全线贯通。文化旅游区核心区域实现供地,环球主题公园实现开工。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区域统筹发展态势逐步显现。城区155平方公里、全境906平方公里及临津冀周边协同发展思路逐步明确,政务服务、综合配套、生态屏障、产业聚集、区域合作等大范围功能布局初步展开,城乡统筹迈向区域统筹。永顺、梨园地区基本实现城市化,台湖、于家务、潞城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初步成果,宋庄、台湖统筹利用集体建设用地试点稳步推进。西集中心区等5个重点中心镇开发建设持续推进,小城镇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与河北廊坊、天津武清达成框架合作协议,在水系治理和园林绿化等方面开展合作。
二、围绕重点持续发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突出成果
大气环境治理力度空前。高于全市标准制定实施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突出压煤、控车、降尘、治污四大关键领域,全方位开展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调整,三河热电替代供热面积1796万平方米,拆改燃煤锅炉5455.3蒸吨,基本建成燃煤锅炉禁燃区。完成农村地区154个村、5万余户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其余村庄基本实现优质燃煤替代全覆盖,累计压减燃煤52.2万吨。累计淘汰老旧机动车5.6万辆,配置电动出租车500辆、清洁能源公交车745辆。持续加强扬尘污染防治,绿色规模工地达标率100%,扬尘治理达标率95%以上。持续加大环境监管和综合执法力度,初步建成现代化环保信息系统,查处各类违法企业1519家。空气主要污染物指标大幅下降,细颗粒物年均浓度降至7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3%,改善率居全市第一。
水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市率先实施水环境乡镇跨界断面补偿办法,制定实施了《通州区“河长制”实施意见》,圆满完成2013-2015年治污行动计划,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等一批工程顺利推进,全区污水总处理能力达到39.7万吨/日,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大规模实施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完成11条河道163公里的治理任务,基本完成建成区19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全面启动城北片区、两河片区及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加强防洪排水设施建设,完成13座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改造,实施了北运河甘棠橡胶坝改造工程。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市高效节水示范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城乡环境面貌持续改善。高标准实施平原造林19.3万亩,居全市首位。建成东郊森林公园等一批大型郊野公园,建设温榆河等健康绿道100公里。完成公路河道绿化150公里、屋顶绿化5.8万平方米,代征绿地建设43万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9.3%,较2011年提高9.6个百分点。坚决打击违法用地和违法建设,持续规范城乡建设和管理秩序。实施了一批区域环境综合提升工程,打造了一批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文明村。大力治理城市顽疾,城乡环境建设整体水平大幅提升,提前3年实现城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的目标,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区复审。
人口规模管控实现增量与增速双下降。认真落实“控制总量、优化布局、改善结构”的要求,严格履行疏解与承接双重责任,人口增量与增速逐年下降,常住人口增量由2011年的6.6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2.2万人,增速由5.6%下降到1.6%。夯实流动人口管理基础,大力推动基层流管站和流管员队伍规范化建设,实现流动人口信息动态监测。突出低端业态清理和住宅管控两条主线,有效疏解外来人口6万人以上,常住外来人口增量逐年下降。
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城市承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进展。累计实施70余条重点道路建设和30余处道路微循环改造,路网总里程达到2593公里,城市路网密度达到3.75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内外相连、辐射周边的开放式路网。地铁M6号线二期实现通车,日均分流11万人次,初步缓解了八通线及其他公交线路的高峰压力。地铁M7号线东延开工建设,建成通车后将有效服务环球主题公园及通州西南部居民出行。新开通、调整公交线路68条,新增114辆电动微公交,投放公共租赁自行车2万辆,完成玉带河大街等慢行系统建设,方便群众绿色便捷出行。
以能源供应为重点的市政设施体系日趋完善。大力发展集中供热,总面积达到4817.3万平方米,完成703万平方米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和60个住宅小区节能热计量改造。燃气设施建设全面加强,铺设燃气管网1500公里,管道燃气用户达到35万户。液化石油气下乡实现全覆盖,开户总数15万户。实施运河220千伏等一批变电站工程建设,供电保障能力大幅提升。持续加快供水设施建设,南水北调通州水厂一期竣工调试,正式通水后,城乡供水能力将达到43.4万吨/日,为2011年的2.3倍。高标准实施农宅抗震节能改造、节能路灯等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荣获全市唯一“新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创新奖”。
以数字化精细化为方向的城市管理模式不断优化。初步建成网格化管理体系,实现“三级平台、四级服务管理”的运行模式。完成大图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主要大街、繁华场所、治安乱点等重点部位实现视频巡控全覆盖。完成地下管线及城市部件数字化管理信息系统一二期建设,覆盖城区155平方公里范围。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扎实开展非法运营、无照经营、非法小广告和露天烧烤专项整治。
四、坚持内涵式可持续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加快
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主动适应新常态,在严控房地产、压减制造业的同时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6年年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50.3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76.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93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88.1亿元,分别是2011年的1.6倍、1.9倍、2.3倍和1.7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0845元和23538元。乡镇主力军作用明显,产业园区加快转型,中关村示范区先行先试政策实现全覆盖,获批设立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功引入多个国家级、市级研发中心、实验室,入驻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家,光机电基地成为北京市首批生态工业园区。
落后产能大规模调整退出。以高于北京市标准制定实施了《通州区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充分运用行政、经济、法律和行业标准化等多种手段,以工业、加工业企业为重点,一并实施无证照经营、有形市场、危化储销、砂石搅拌、低端种养等落后产能的关停迁改。累计清退各类低端企业2000余家,完成234家市级上账工业企业的调整退出,关停八里桥市场一期、西联石材等低端市场18处,清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1009家,京哈高速以北地区基本完成工业大院和工业污染企业清理整治。
经济结构优化步伐不断加快。实施以商务服务、文化旅游带动三产,以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带动二产,以园区农业、数字农业带动一产的产业优化调整措施。经济过度依赖房地产业的不利态势得到改善,三次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产业内在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培育出一批具有强大辐射带动效应的新增长点。以环球主题公园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业正在形成,苏宁集团等总部型项目加速聚集,保罗生物、春正立达、中际联合等高科技企业实现上市或挂牌(新三板),集农业科、教、研、产、销一体的国家级项目国际种业科技园成为科技农业、园区农业发展的龙头。
五、完善与提升并重,社会民生建设稳步推进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软硬件建设持续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五年来,新建、改扩建各类中小学校和公立幼儿园87所,增加学位3.3万个。人大附中、首师大附中等市级名校在通州挂牌招生,实行“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高标准建设永乐店中学、贡院小学等一批本地优质学校。引导和鼓励各类资源优先向农村地区倾斜,顺利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区认定,获得北京市学习型先进城区称号。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建设了新华医院等4个区域医疗中心,妇幼保健院等专科医院有序推进。全区三级医院达到三所,二级以上医院全部与市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关系。持续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全区卫生计生服务全覆盖。公共文体设施不断完善,群众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区文化中心建成使用。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大运河申遗成功,科学保护历史文化遗存,推进“通州味儿”传统文化圈建设。成功举办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世界台球团体锦标赛等活动和赛事。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区域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进一步增强。旅游、广播电视、新闻、气象、地方志、档案、保密、民防、地震、红十字、残疾人、慈善等各项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五年新增就业10.5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左右的较低水平。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城乡参保人数达到87.6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实现全覆盖,妥善安置2.9万名征地转非人员。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城乡低保在全市率先实现统筹并轨。养老服务发展步伐加快,养老机构实现“医养结合”新模式。不断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五年完成13.1万套市、区保障房建设,开工量居全市前列。
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累计完成117个社区的规范化建设,打造22个市级示范社区。精品楼门文化成为通州品牌。“一刻钟社区服务圈”覆盖率达到80%以上,建成市级示范点50个。建立区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备案社会组织达到682家。深化人才强区战略,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基地,累计引进各类人才3.3万人。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数和死亡人数实现“双下降”,率先成为全市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示范区,连续多年被评为“北京市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持续加强社会面防控和矛盾隐患排查化解,不断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社会保持和谐稳定。食药安全、应急管理、人民武装、双拥共建、宗教、侨务及对台工作健康发展。
文明城区创建取得阶段性成果。充分践行利民惠民创建宗旨,全面加强政务环境、人文环境等八大环境建设,社会秩序不断优化、区域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升。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区关心下一代工作被评为全国先进。正式获得“全国文明城区提名城区”荣誉称号。
六、坚持改革创新,政府自身建设持续加强
系列改革取得实效。立足北京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全面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全市率先实施公共服务类建设项目投资审批改革试点,落实“一会三函”制度,累计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91项,彻底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完成“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基金投入运营,建立PPP项目库,设立区投资代建服务中心。有序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战略重组,引进北控水务、葛洲坝集团等社会资本参与水系治理和专业化运营管理。
作风建设持续深化。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市委十五条意见和区委意见,制定完善39项制度,扎实整治政府系统作风,集中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实施公务用车改革,清理超标办公用房,深入开展“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专项治理,政府系统干部队伍执行力得到提升。
民主法治建设深入推进。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健全行政决策机制,在全市率先向社会公布行政权力事项目录和便民服务事项目录。制定实施《通州区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办法》等一系列涉及人财物管理的制度,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强化“两个责任”落实,突出重点工程审计监察,加强对财政预算、决算制度化管理。主动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五年共办理市区两级代表议案、建议和委员提案1579件,办复率100%。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争取并牢牢把握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全面开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新征程的五年;是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方式加速转变的五年;是我们统筹城乡发展,狠下功夫加快生态环境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城市承载力显著提升的五年;更是我们坚持不忘初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更多惠及全区人民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各位代表和委员共同凝聚智慧、倾心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通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通州中、市属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通州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我们深刻体会到:
—只有主动服务大局、融入大局,才能始终把握正确方向,切实抓住难得机遇,不断增强工作主动性,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实现率先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五年来,我们始终紧紧围绕首都发展大局,持续解放思想、优化发展思路,特别是紧密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和首都“四个中心”定位,深刻领会中央和北京市关于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目标要求,坚决落实区委决策部署,力求下先手棋、打主动仗,迈出了把机遇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的坚实步伐,开启了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阶段。
—只有保持团结一致、上下一心的状态和精神,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最大限度发挥干部队伍整体优势,打好整体战、打赢攻坚战。五年来,无论是大规模土地一级开发、大批次项目建设,还是开展多层次生态环境建设、实施多维度城市经营管理,我们都始终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高效、有序、快速推进。特别是面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这一庞大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齐心协力向前看、众志成城谋发展,展现了勇挑重担的气魄,信心坚定、底气雄壮。
—只有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和行动,才能破解工作中的各种难题,才能排除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我们许多领导干部,在历次落实北京市和区委的中心任务、抢抓重大工程进度、创新体制机制等关键工作中,每每实践着锲而不舍、敢为人先的精神,全力保障大局,维护通州荣誉,报效家乡父老,想方设法推动工作进展,勇于争先、敢于突破;我们更多的基层干部,在服务保障APEC、“九三”阅兵等重大任务及开展打非治违、环境整治、淘汰落后产能等具体工作中,冲锋在前、勇于担当,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锤炼着自己、奉献着自己、燃烧着自己。
—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以人为本的方法和理念,才能争取全区人民的支持,才能为我们提供不竭的前进动力和力量源泉。我们始终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动员全区群众投身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中,从创建文明城区、棚户区拆迁、老旧小区改造,到维护社会面稳定、楼门文化建设,通州的广大人民群众作为积极参与者和实际受益者,在给予我们理解与认可、信任与支持的同时,更激励我们牢固地树立宗旨意识,不断增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这些既是我们对过去工作的深刻体会,也是我们做好未来工作的必然遵循。
在肯定成绩和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目前通州在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的工作也存在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标准和要求,我们在经济社会各领域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和薄弱环节,实现“三个示范区”和“四个城市”的建设目标,还需做长期艰苦的工作。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城市综合管理、生态环境建设的质量和水平还不能全面满足全区人民盼发展、盼提升的热切需求,特别是优质资源还存在总量不足、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三是高精尖产业尚处于打基础的阶段,符合功能定位的产业体系还未建成,距离实现高层次的产城融合和职住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四是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设还不完善,政府系统的作风建设还需常抓不懈,特别是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各级干部转变发展思路和服务观念、提升工作能力与工作水平的任务更显迫切。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持续认真地加以解决。
未来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
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通州全面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准确把握通州发展所处的历史阶段和时代特征,在新起点上谋求新发展,在大有作为中赢得未来。今后五年,我们必须认真落实区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指导思想,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决策部署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以“5 • 27”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为统领,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牢牢把握城市副中心战略定位,以最先进理念、最高标准、最好质量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努力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多组团集约紧凑发展的生态城市布局,着力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围绕总体要求的落实,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驱动的发展新模式。面对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历史重任,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通过深化改革破解发展难题,通过创新驱动集聚要素资源,落实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努力以观念思路、体制机制、发展模式以及功能业态的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全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均衡发展。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把握和处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与首都北京的关系,处理好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和全区906平方公里的关系,处理好承接与疏解的关系,处理好区域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努力在协调发展中拓宽新空间、增进新动能,实现全区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
—必须坚持绿色发展,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新格局。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认真贯彻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贯彻到转变发展方式和提升质量效益的各项工作中。坚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持之以恒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做到城市开发、产业发展、基础建设等各项工作与生态空间管控、生态环境保护、生态体系构建的有机结合。
—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立足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引进来,走出去”。我们必须始终坚持把通州发展置于广阔的国内国际空间来谋划,开门搞建设。通过“走出去”开阔眼界、拓展视野,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发展理念;通过“引进来”获得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要素,努力在良性互动、优势互补中实现自身更好发展。
—必须坚持共享发展,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区人民,赢得广大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为全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坚实的群众基础。
未来五年要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以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为主线,围绕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三大规划定位,努力塑造活力之城、生态之城、智慧之城、人文之城、幸福之城的美好形象。主要目标包括:
—北京城市副中心空间格局基本形成。行政办公区、商务中心区建成投入使用,文化旅游区环球主题公园开园运营,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旧城更新改造基本完成。初步展现政务商务运行高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人民安居乐业的城市副中心形象。
—文化发展进入更高阶段。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实现有机协同发展,体现中华元素、文化基因的理念与设计渗透到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与规划、建筑、生态景观深度融合。展现运河文化魅力的主题活动、特色产业、艺术品牌蓬勃发展,区域文化软实力有效提升,城市凝聚力和吸引力不断增强。
—生态环境更加绿色宜居。围绕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广泛应用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工艺,着力打造都市绿廊环绕、典雅水韵融合、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态景观,基本建成蓝网交织、大尺度绿色空间环绕的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
—城市综合承载力大幅提升。持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基本建成满足群众需求、适应首都发展和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新高地。持续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健全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形成各具特色的城镇格局。坚持打造智慧城市,形成完善的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体系,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00亿元。坚持走质量提升、内涵发展之路,坚决调整退出低端产业,大力吸引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高精尖产业,推动发展方式实现深度转变,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成为首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发展成果普惠群众。持续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进一步健全养老、就业、救助等社会保障制度,增强社会保险兜底保障能力,让全区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勇挑千钧重担,全力以赴地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
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深入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坚持规划的龙头引领作用,努力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规划思想和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全过程。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科学统筹机制,全面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总体规划严格落实。以绿色生态原则作为最突出特点,紧密结合不同区域定位,加强详规设计,做好功能相近、相互关联项目的统筹规划安排,实现区域功能科学布局。进一步调整完善通州区“十三五”规划纲要,使新规划的理念精神和指标任务延伸拓展到“十三五”时期通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坚持发扬“工匠”精神,扎实推进重点功能区建设。紧密围绕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迁入,做好各项服务保障,确保行政办公区环境整洁优美、交通便捷通畅、管理智能高效、相关配套完善。加快商务中心区建设,确保内部立体路网投入使用,市政配套高标准建成,功能性项目全面完工,初步形成高端要素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充分体现职住合一、功能完备的国际商务新中心。确保文化旅游区环球主题公园项目顺利开园,重点基础设施和功能配套建设全面完成。环渤海高端总部基地、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等其他功能区实现重大项目落地建成,形成集聚效应和良性发展态势。不断优化功能区建设模式,系统引入标准化规范体系,创新装配式建筑设计,推广实施质量可追溯体系,确保各重点项目建设对接国际一流水平,体现“千年城市”要求。
培育提升文化优势,彰显城市副中心内涵品质。立足中华元素与文化基因,深入挖掘具有“通州味儿”的运河文化财富,统筹做好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融合、文化消费、文化服务等领域工作,努力塑造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的文化特质。突出城市设计和标志性建筑中历史文脉、文化符号的有机植入,增强“水与绿”两篇文章的文化内涵,加快打造东部运河文化带。加速文化与现代高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加大文物普查和保护力度,加强对民间艺术及非遗项目的开发与利用。推动北京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运河博物馆等一批工程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做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软硬载体,努力为群众提供丰富健康的文化生活。
围绕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加快区域统筹协调发展。依托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深入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探索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适应的强农、惠农、富农新模式,创新破解“三农”问题。不断丰富新型城镇化开发建设模式,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促进台湖镇与深圳招商局集团深入合作,尽快发挥带动及示范效应。探索集体建设用地上市及物业补偿新机制,多渠道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有序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加快完善社保对接,促进农村人口市民化。继续深化与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合作成果,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推进生态农业、园区产业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力求实现更高层次的协同、融合发展。
二、大力推动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把绿色生态打造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最突出特点
打造清新明亮的大气环境。大力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转型,将减排重点向控制二氧化氮、臭氧为重点的城市生活型污染等领域延伸。继续改善区域能源结构,构建以电和天然气为主、地热能和太阳能为辅的清洁能源体系。积极引入第三方治理模式,继续加大机动车尾气排放、施工扬尘的治理力度,确保到“十三五”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氨氮分别减排44%、38%、35%、28%,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形成水城共融新格局。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以水生态建设为重点,高标准完成“两带、六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努力构建“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确保全区河流水系基本实现循环连通,重点河道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广泛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技术措施,大力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建设,大幅提升城市水生态系统功能和防洪排涝能力。实施2017-2019年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确保一批污水处理厂站及配套管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全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大力建设森林城市。按照森林城市建设标准,重点围绕“一城、二环、三片、多廊”开展园林绿化示范建设。高标准推进多功能公园绿地体系、城市风景林荫路覆盖体系、互联互通的生态廊道网络和全区域森林湿地网络建设,构建水网、路网、林网相结合的森林城市生态格局,确保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城市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将文化元素有机嵌入城市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建设,设置便捷亲民的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旅游、健身、休闲等需求。
全面加强人口调控。坚持控增量、调存量、优布局的基本思路,全面实施人口调控综合改革试点方案,严格控制人口机械增长。加强规划源头管控,严控城市开发强度,加快清理村镇工业大院和传统市场,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推动人口有效疏解。通过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公共服务配置等方式引导人口合理分布,科学承接中心城人口。多渠道开展人口素质提升工程,实现人口结构优化。
三、着力强基础、补短板,大幅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
大力度建设具有前瞻性的交通体系。以解决交通拥堵、建设高效交通体系为首要任务,统筹做好区域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坚持交通引导发展的建设理念,编制交通建设计划,分步加快实施。积极配合市专业公司推进京秦高速、密涿高速等一批快速联络线建设,缓解过境交通压力。建成观音堂路、京哈高速北辅路等一批道路,畅通与中心城的连接。大规模打通断头路和瓶颈路,大力改造交通拥堵节点,提升内部通行能力。到“十三五”末全区路网密度达到9公里/平方公里,基本形成畅达高效、绿色安全、辐射性强的综合交通系统。以智能交通为先导,推动停车设施向智能、立体转变,着力解决停车难问题。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优化完善公交线路,努力改善居民出行条件。
构建强有力的资源、能源供应体系。实施多元调水工程,完成南水北调通州水厂二期等工程建设,按照外调与本地结合、常规与应急结合的原则,构建“多水源双水路”的保障格局,并利用“城带镇、镇带村”等集约化联网供水模式,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全面提升电力主网和网格化配网的规划建设水平,形成结构完善、运行安全的电网保障体系,到“十三五”末,区域供电能力提升为现状的2.7倍。加大燃气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实现燃气管网全覆盖。加强清洁能源供热保障体系建设,推进城区分片供暖区域互联互保,完成河东调峰热源等一批工程建设,保障居民用热安全稳定。
建立智慧高效的城市管理新模式。围绕智慧城市建设,不断深化“大城管”理念,创新完善城市管理体制机制,拓展信息化应用范围。整合优化城市管理资源,建成数据共享、互联互通、业务协同的大数据系统和智能高效的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深入实施网格化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效能和水平。以重点功能区为标杆和示范,逐步推广多层立体城市管理模式,实施智慧管网工程,实现全区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围绕道路交通管理、环卫清扫、市政设施维护等领域推行服务外包等市场化改革,推动城市管理力量下沉,加快形成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高精尖产业体系
全面实现低端产业退出。坚持最严标准,大幅降低单位能耗。探索建立社会力量参与的产业退出及资源整合模式,高效实施成方连片空间资源的整合利用,科学引导镇、村分散地块的合理再利用。加快服务业升级改造,力争用三年时间完成全区商品交易市场调整退出,提高存量市场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
引领产业园区高端发展。进一步转变观念,坚持高端化发展方向,依托中关村创新示范区等政策体系,全方位提升园区建设水平。筹建园区发展专项基金,促进重大高新技术企业引进建设和科技创新,完善项目准入标准,研究制定“园中园”“楼宇经济”“孵化器”的鼓励政策,加快园区特色化升级,推进生态园区建设,运用最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打造产城融合、宜业生态的新型园区。
精准构建北京城市副中心产业体系。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功能为重点,深化产业链研究,科学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完善并做优政务服务相关配套产业,探索发展高端智库机构等新型业态。积极对接优质资源,把牢业态准入关,统筹做好商务中心区重点组团项目的定向招商,实现高端商务服务业健康发展。切实做好环球主题公园运营服务,大力培育融合影视文化、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群众更好更快地共享发展成果
大幅提升各项事业发展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合理布局优质教育资源,有序引进建设一批市级名校,新建一批优质幼儿园。实施名师工程和名校长工程,加大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全面推进学区制改革,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加大职业、成人教育改革,培养适应高精尖产业需要的职业技术人才。积极引入民间资本,规划建设一批国际高端教育和医疗机构。全面建立起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功能需求相匹配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区千人拥有医疗卫生资源量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水平显著提升。高标准建设综合性体育场馆,大力推广群众性体育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体育产业发展。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深入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发展1+6系列政策”,全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科普活动。大力发展非基本公共服务,进一步满足群众在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等方面多元化需求。继续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促进广播电视、新闻、气象、地方志、保密、民防、地震、双拥、红十字、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就业形势稳定和结构优化,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健全覆盖城乡、人人共享的社会保障机制,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搭建两级平台、四级养老服务体系。夯实民生兜底保障基础,构建区级“十个一”、乡镇“三个一”民政设施体系。
全面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创新社区治理模式,构建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之间权责明确、运转协调的新型关系。加快建立社区服务信息化平台,推动互联网技术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提升楼门文化品牌影响力,加强“六型社区”创建,打造一批示范性强的服务活动和榜样社区。探索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团体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努力构建社会和谐稳定传导机制。持续深化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夯实安全生产基础,提升安全生产管控能力。牢固树立“开放共治”理念,以社区网格化、防控社会化、打防一体化为重点,加快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健全完善文明城区创建长效机制。坚持抓住创城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五大创建”,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品牌建设,持续巩固和发展创城成果,推动各项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群众化,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六、加快改革步伐,坚定不移地营造优质高效的发展环境
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坚持创新驱动,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发展模式,加快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示范区。扭住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努力破解发展瓶颈。扎实推进机构改革,构建与北京城市副中心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行“一会三函”投资审批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平台,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力度。深化区属国资国企改革,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加强与市级相关部门沟通联系,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主动对接资源、资金、政策倾斜。
大力提升政府自身建设水平。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更加自觉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推动政府工作作风的持续改善,加强政务督查和绩效考核,不断提升工作效率。深入推进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深化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执行廉洁自律准则和纪律处分条例,充分发挥监察、审计的监督作用,持续加大执纪问责力度,筑牢拒腐防变的坚固堤防。
全力营造利于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区协调对接指挥部作用,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促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实现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科学合理引进、培育人才队伍,坚持人才、团队、事业三位一体发展,建成中国 • 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相适应的高层次人才集聚发展格局。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产业转型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创新应用,提高北京城市副中心信息化水平。加强线上线下统筹的三级政务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拓展“一站式服务”“企业绿卡服务”“绿色通道”等服务模式,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作用,在更多领域、更大范围探索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服务品牌。
关于2017年政府工作的建议
各位代表,2017年是新一届政府的开局之年,做好2017年的各项工作,对实现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至关重要。我们必须以更加振奋的精神和更加务实的作风,扎扎实实做好每项工作,为今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017年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与上年持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12%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要突出抓好七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服务大局,狠抓功能配套提升。集全区之力全方位做好服务保障配套工作,配合市行政办公区顺利实现2017年年底前部分市级行政机关挂牌迁入的目标。加快商务中心区配套设施建设,力促重点组团项目全面实现开工,实现一批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围绕环球主题公园项目建设进程,统筹推进文化旅游区安置房开工、入住进度。高标准实施“运河大街—通朝大街”、通燕高速两条“景观大道”提升工程,扎实做好绿化美化、综合整治等工作。加快推进城市大外环线、宋梁路北延等一批道路建设,实施行政办公区、文化旅游区路网改造提升工程,启动6条微循环道路建设、5条街巷改造和8个重点交通堵点改造。启动城区范围内道路交通设施标准化改造,开工建设一批公共停车场,新增公共租赁自行车1万辆。加快推进环城供水干线一期、乡镇集中水厂及供水管网等重点工程,确保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不低于1.2。加快推进行政办公区“1+3”变电站、煤改电“1+4”变电站及商务中心区、文化旅游区等一批输变电工程建设,全力配合推进行政办公区、文化旅游区等高压线路迁改工作,加快建设行政办公区“0.9公里充电圈”、北京城市副中心“2公里充电圈”。推进商务中心区能源中心、河东5号调峰热源厂工程建设,保障北京城市副中心能源供给。
二是突出综合治理,狠抓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实施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全面完成农村地区的煤改电、煤改气,确保2017年底实现全区无煤化目标;加大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力度,削减挥发性有机物10%以上;建立健全包含大气、水、土壤、噪声、辐射等在内的多领域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确保PM2.5年均浓度下降到65微克/立方米。加快水系治理和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城北、两河等6个片区水环境治理工程80%以上的建设任务;完成北运河、凉水河、通惠河、运潮减河、萧太后河等34条段黑臭水体治理,实现通惠河、萧太后河等重点河段水清岸绿;加快实施防洪河道整治及中小河道治理工程。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推进9条道路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启动7个城市公园建设,推动漷县中心公园等郊野公园建设;实施环城生态景观带和环区界生态过渡带建设;加快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等7个森林湿地和生态绿道建设,将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理念与园林绿化充分融合。
三是突出城市管理,狠抓创城工作。充分利用网格化管理平台,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探索实施外埠车辆和大货车限行措施,增设违法停车监控系统,完成智能停车诱导系统一期和城区交通拖车平台系统建设,分层次推进行车、停车秩序专项治理,提升交通智能疏导水平。加大问责力度,继续严厉打击违法用地、违法建设,大力整治“住改商”“开墙打洞”等行为。落实人口综合调控改革试点方案。加快重点区域环境提升工作,大力推行垃圾分类,确保再生能源发电厂、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投入运行。坚持以最高标准、最佳状态迎接中央测评组综合测评,全面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四是突出完善提升,狠抓社会服务功能建设。加快北京五中通州校区、杨庄小学等一批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在全国范围引进名教师、名校长,与北师大高精尖创新中心等专业机构合作实施“双师工程”,开办“教师工作室”,全面推进“外教进课堂”。加快四大区域医疗中心工程进度,推进妇幼保健院开工建设,启动一批乡镇卫生院新建和改扩建工程,大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积极创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坚持科技强区和人才强区,启动中国 • 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筹建工作。加强文化软硬件建设,启动区文化中心二期工程,加快“三庙一塔”景区保护与利用,推进东部运河文化带建设,继续高水平举办运河艺术节等品牌文化活动。加快区体育场改造和综合体育设施建设,开展运河绿道骑游周、万人徒步大会等群众性体育活动。
五是突出民生保障,狠抓城乡统筹发展。新增就业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推进“新农合”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平稳过渡,开展异地医院划卡结算试点。确保区养老院建成投入使用,建设2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大力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建设社区综合服务平台,做强社区多元治理体系的支撑力量。多渠道征集群众意见建议,围绕“无物业小区”卫生整治、社区连锁果蔬店及便民店建设等实际问题开展为民办实事工程。强力稳定房地产市场,严格控制房价,提高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效率和后期管理。继续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政策倾斜和财政倾斜,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提升乡镇中心区带动农村地区发展、促进富余劳动力就业、保障群众生产生活的能力。加快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资产,扶持高端农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六是突出系统集成,狠抓规划成果对接。加快完成规划编制后续工作及9个乡镇镇域规划。做好各专项规划与总规、各专项规划之间的相互对接,切实做到“多规合一”“多图合一”,提升规划的有机性和整体性。搭建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管理三位一体工作平台,实行“一张图管理”。建立城市空间发展精准决策模型,研究制定规划落实方案,进一步规范规划审批程序,增强规划的严肃性和约束管控力。
七是突出笃行求效,狠抓政府系统自身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确保中央、北京市和区委的各项决策部署不折不扣地执行。紧密结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持续推进政府系统作风建设。不断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和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确保依法行政、廉洁从政。创新统筹调度机制,确保各项工程和重点任务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推进。深入落实“一会三函”等“放管服”改革,扎实推动行政体制改革综合试点,不断提高服务发展、服务大局的能力。
各位代表!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通州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时代赋予重托、奋斗创造未来。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开创北京城市副中心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1.四个城市: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研究部署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和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关工作,会议提出,要广泛应用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工艺,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
2.三个示范区:2016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将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打造成为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3.三级平台、四级服务管理:是指网格化系统中区级、街乡镇级和社区级平台形成的区、街镇、社区、网格四个层面的服务管理体系。
4.一刻钟社区服务圈:是指社区居民从居住地出发步行一刻钟之内可享受到便捷的公共服务和基本的便民服务,我区在此项工作中,明确了包括日常购物、餐饮服务等在内的十大类社区服务。
5.“放管服”改革:是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
6.一会三函:“一会”指市政府会议集体审议;“三函”指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函、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审查意见、施工登记意见书。
7.“两带、六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指结合我区河流水系及镇域实际情况,将全区水环境治理工作划分为“两带、六片区”,实施综合治理工程。其中“两带”是指北运河生态带和潮白河生态带。“六片区”是指城北片区、两河片区、河西片区、台马片区、漷牛片区和于永片区。
8.“三网、四带、多水面、多湿地”的水环境格局:“三网”是指城北、两河和城南水网;“四带”指北运河(温榆河)、潮白河、运潮减河、凉水河生态自然修复带;“多水面”指利用多个拦河闸形成水面;“多湿地”指建设延芳淀、凤港减河等多个湿地。
9.一城、二环、三片、多廊:是指通州区园林绿化工作的总体布局。其中“一城”是指构建副中心绿地系统,形成水城共融,城绿相融的空间格局;“二环”是指环城景观游憩带和环区生态休闲带;“三片”是指两河(北运河、潮白河)生态游憩区、中部生态走廊限建区、南部森林湿地休闲区;“多廊”是指沿交通干道及两侧绿化带形成的多条交通绿廊。
10.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是指以区域医疗中心和专科医院为龙头,以乡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以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为基础,以社会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
11.区级“十个一”、乡镇“三个一”民政设施体系:区级“十个一”是指区级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精神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心、救助站、救灾物资储备库、婚姻登记场所、烈士公祭场所、社会组织培育孵化场所、福彩工作站各1所。乡镇“三个一”是指乡镇(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养老照料中心、慈善捐赠站各1所。
12.双师工程:是指在实体学校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和数据系统为学生提供开放型在线辅导的教育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