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日期:2019-05-13    来源:区委党史办

分享:
字号: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在北京市通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北京市通州区区长 张力兵

20171121

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通州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北京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立足“一核两翼”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坚定信心、奋力拼搏,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城市副中心建设开启新篇章

看齐中央要求,对标周密部署。始终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讲话要求当作案头卷、工具书、座右铭,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政治局5·27”会议精神,始终把“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进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规划设计建设”作为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特别是今年224日总书记亲临副中心并作出新的指示后,按照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决策部署,区政府高站位统一思想、高标准组织推进,各级领导主动担当,广大干部群众全身心投入,团结一致地坚决扛起了副中心建设的历史重任。

集中精力智慧,绘就宏伟蓝图。围绕编制规划这一“龙头”,积极协同市级部门,组织精干人马,聘请国内外顶尖团队,集中开展了城市副中心顶层设计。9月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正式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从法律意义上确定了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与发展目标,城市副中心将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为主导功能,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蓝绿交织、水城共融、文化传承的城市特色,用最先进的理念和国际一流的水准绘就了城市副中心发展蓝图。同时,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17个专项规划加快完善,15个专题研究全面完成,规划统筹对接全面加快,为实现高水平的“多规合一”、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担当疏解重任,服务市级搬迁。坚持把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作为建设城市副中心的“牛鼻子”,全力打好服务市级搬迁这一疏解硬仗。行政办公区及周边区域搬迁全面完成,创造了“通州速度”;一期主要路网基本建成,市政管网等市政设施完成接入,500千伏电源建设、高压线入地、冷热电三联供等工程加快推进;主要建筑日夜兼程抓紧装修,年底将配合市级部门启动搬迁工作。同时,大力开展行政办公区及周边的交通治理、绿化美化、安全维稳;为办公区服务配套的医疗、教育设施布局基本确定,潞河医院、新华医院做好对接准备,安贞医院确定落户,人大附中、北师大未来实验小学、北京市第一幼儿园海晟实验园、第五幼儿园、北海幼儿园等优质资源全面对接,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完成奠基,为市级机关搬迁后的公共服务配套做好了充分准备。

实施整体布局,推动协同发展。按照规划要求,加快布局和建设副中心重要节点,运河商务区市政基础设施累计完工40项,重点项目梯次推进,建筑品质实现提升。文化旅游区市政道路、轨道交通、地下综合管廊等基础设施工程全面启动,环球主题公园项目基本完成土方工程。城市副中心站完成设计方案国际招标,进一步深化设计方案;城市绿心启动棚户区改造拆迁,歌舞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建筑预计年底前完成设计方案征集;宋庄文化产业集聚区加快中国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推进。统筹布局906平方公里的均衡发展,通州区总体规划形成成果,镇域规划编制进展顺利,特色小镇和乡镇功能定位研究深入推进,与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有机对接。台湖演艺小镇功能定位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相关工作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涵盖114个项目的项目库。谋划布局京津冀协同发展,与河北廊坊、天津武清签署框架合作协议,产业疏解全面启动、教育共建形成机制、运河通航共同推进、干部交流有序展开,道路交通、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实现深入合作。与雄安新区开展多轮工作对接,部分领域取得初步成果,“新两翼”初步形成相互协同、推动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城市治理进入新阶段

成功获得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充分践行“利民惠民”的创建宗旨,坚持把全国文明城区创建作为推进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抓手,在政务、法治、人文等环境建设和长效常态的创建工作机制等方面成效显著。将群众满意作为检验创城工作的最高标准,深入42万户居民家庭走访宣传创建成果和了解民意。聚焦民生指标,采取问题导向、专业调查、整体联动、督察督办、综合治理等措施,累计排查整改各类问题2万余个,群众关注的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一批道德模范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得到彰显。有效引导市民文明行为,广泛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大力发展志愿服务事业,形成“等灯等灯”交通引导行动、“创城进行时”等具有影响力的创建活动品牌,群众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显著提高。201711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北京市通州区被中央文明委正式授予“全国文明城区”荣誉称号。这是中央对通州发展成就的充分肯定,是对通州城市文明程度、市民文明素养的最高褒奖,更是对通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全社会道德风尚、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巨大鼓舞与鞭策。在全区各级各界六年的孜孜不倦、不懈追求中,展翅高飞的古韵通州又增添了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北京城市副中心又树起了一座巍峨的文明丰碑,必将成为通州人民聚力同心、勇于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

疏解整治促提升成效显著。坚持在“疏”上持续用力、在“舍”上保持定力、在“优”上集中发力。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区委常委、副区长分别牵头,全区千名干部集体动员誓师,工作细化到项目、细化到点位,确保“一竿子插到底”。全区广大干部坚持忘我工作,勇挑千斤重担,敢啃硬骨头,圆满完成年度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目标,多项任务超额完成。共计拆除违法建设1102万平方米,清理占道经营1.94万起,整治无证无照经营5945户,整治“开墙打洞”1236处,疏解一般性制造业445家,完成1310“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疏解改造区域性市场11家,整治群租房588处,新建便民网点70家,完成26个市、区级挂账重点村的整治,重点区域整治提升面积36.2万平方米。专项行动共涉及人口17.6万人,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初步缓解,城市秩序有效改善。

城市运行保障再上新台阶。实施小路一期等32项道路建设工程,运河东大街改造工程进入收尾阶段,宋梁路提级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启动玉桥东三路等5条微循环道路建设,开展运河园东路、车站路南段等7条街巷改造。完成21个拥堵路口、20个交通秩序乱点整治工作。深入开展静态交通治理,建立拖车平台系统,设定“禁停街、规范街、居住街”,建立了路侧停车电子收费试点。南水北调通州水厂竣工投入使用,广渠路东延供水管线全面接通,区域供水能力从14万吨/日提高到20万吨/日。11座变电站建成投入使用,新增变电容量115.6万千伏安,供电保障能力提升30%以上。新增燃气管线1000余公里。完成21个老旧小区108.4万平方米的供热管网改造工作,河东5号调峰热源厂年底开工。全面推行街巷长制,进一步强化基层管理。大力推进垃圾分类,8个乡镇应急填埋场建成投入使用,有机质生态资源处理站、再生能源发电厂年底完工,在台湖镇、县镇推进环卫一体化体系试点。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全区公共场所无线Wi-Fi接入点达493处,居全市首位;开展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管理试点;重要节点信息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快完善。

三、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新战果

大气治理力度持续加大。成立了散乱污企业整治、散煤整治、扬尘治理、机动车管控四个专项指挥部,持续开展蓝天保卫战,全年PM2.5累计浓度下降到67微克/立方米。完成207个村及3个街道12.5万余平房户和89家种养殖企业煤改清洁能源工程,加强散煤综合治理,全区范围基本实现“无煤化”。大幅降低氮氧化物排放,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4557蒸吨。制订实施了全市标准最严的扬尘治理量化标准“双十条”,施工工地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严厉打击露天烧烤及焚烧垃圾、秸秆等行为。淘汰(含转出)老旧机动车19861辆,完成全年任务的125.6%。新增区属清洁能源公交车350辆,新投入公共租赁自行车1万辆。实施75平方公里货车禁限行措施,在8个乡镇设置26个大货车劝返点,非道路移动机械低排区加快建设。

水环境建设持续推进。启动20172019年污水治理三年行动方案,碧水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张家湾再生水厂、河东污泥处理厂等一批工程完工,全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4.7万吨/日,污水处理率达到85%,建成区努力按照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全覆盖、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要求扎实推进。“两带、六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展开,53条段黑臭水体和7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加快推进。海绵城市试点建设、河道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等工程进展顺利,萧太后河(环球主题公园段)等重点河段实现水清岸绿。区、镇、村三级河长制管理体系全面建成,全区河道沟渠实现监管全覆盖。北运河甘棠闸改造和行政办公区丰字沟应急度汛工程竣工投入使用,区域防洪排涝能力进一步增强。严格落实水资源管理制度,县镇农业高效节水示范镇建设全面完成,节水型区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园林绿化水平持续提升。高标准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编制,明确了全区“一环、两带、两区”和城市副中心“一带、一心、多廊、多园”的园林绿化生态格局。减河公园、六环路西辅路等38项园林绿化续建工程基本完工,新增和提升绿化面积6.5万亩。运河城市段景观提升、宋梁路绿化等23项新建工程有序推进。

四、经济发展汇入新动能

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在全面实施“营改增”、疏解低端产业等多重减收因素影响下,全区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总体态势。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758.1亿元,增长8.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79.2亿元,增长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实现1054.5亿元,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19.1亿元,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4607元,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5632元,增长8.9%。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追求“高精尖”,产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聘请5家高端智库围绕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开展产业规划研究,积极构建“高精尖”产业体系。调整完善《通州区“十三五”产业转型升级与空间布局规划》,制定城市副中心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评价体系,进一步规范高端产业的培育和引进。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华夏保险、天安财产保险公司等一批金融机构入驻运河商务区;环球主题公园全产业链规划研究形成初步成果;全区实施区级科技创新项目72项,新增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5家,北京市专利示范、试点单位达到226家。

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升级。编制完成《通州园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建立拟入驻园区项目区级统筹机制,严把园区项目入驻关口。加快园区腾笼换鸟,搭建企业疏解平台,腾退园区土地2325亩。积极对接中关村科技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推动园区转型升级。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物联网集成与应用平台二期竣工,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平台完成主体建设,研发中心项目实现开工。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通州园)项目稳步推进。

五、社会民生建设呈现新局面

社会事业提质发展。紧抓机遇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积极争取市教委、市财政局等市级部门支持,出台《通州区教师素质提升支持计划(20172020年)》《通州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支持计划(20172020年)》,31所农村薄弱校得到市级名校“一对一”结对帮扶,6600名城乡教师参加跟岗培训等素质提升项目,4000名学生在名师伴读“双师工程”中受益,首批外教进入外语课堂。促进市级优质资源校落地融合发展,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整合资源,支持潞河中学、运河中学教育联盟及名师、名校长工作室健康发展,中考成绩在全市名列前茅,高考本科上线率达到90%。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新增公办、普惠制幼儿园22所、学位6000个,3所幼儿园被评为市级示范园。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北京五中(通州校区)主体完工,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快速发展。4个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有序推进,潞河医院在全市三级医院综合评比中名列第七,内分泌等专科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四期工程和分院工程主体结构封顶;友谊医院成功托管新华医院,新院年底前投入使用;东直门医院东区二期工程完成粗装修;人民医院通州院区主体完工。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148家医疗机构实现药品阳光采购。组建194个家庭医生服务团队,重点人群签约率达94%。积极与国家、市级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合作,新建4个市级120急救站,实现19所基层医疗机构与“城四区”一对一精准帮扶,区疾控中心、妇幼保健院与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深入合作。文化事业取得新成果。紧紧围绕城市副中心规划要求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深入挖掘通州历史文化资源,编制完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项目清单和目标任务,完成全区236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巡查,完成燃灯塔修缮等4项文物保护工程,编辑出版《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历史文化丛书》。以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运河艺术节、书香通州等品牌文化活动,切实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组织北京通州半程马拉松、运河绿道骑游、万人(京津冀)徒步大会等活动。完成《北京市通州区志(19972010)》终审。旅游、广播电视、新闻、气象、档案、保密、民防、地震、红十字、残疾人、慈善等各项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民生状况持续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2.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的较低水平。积极争取市级支持,年内全域纳入城市化建设地区就业失业管理制度范围,实行城乡统一的就业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年底城乡参保规模达110.5万人,32家定点医疗机构全部实现跨省异地就医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向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平稳过渡。成为全市“精准救助”试点区,实施“政策帮扶+专业服务”新模式,积极开展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兜底帮扶和社会力量帮扶,扎实推进低收入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工作。城市特困和农村“五保”救助政策实现并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基本生活费标准、孤残儿童生活保障标准普遍提高。成立区级老年协会,建成养老驿站35家,组建通州区儿童福利服务指导中心,建立全市首家区级儿童成长驿站。妥善安置223名退役军人和3941名征地转非人员。制订实施一系列农业产业补贴政策,“菜篮子”工程扎实推进。深入实施28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

社会建设不断完善。持续加强网格化治理体系建设,加快推进1+7+X”工程。组织完成109项可示范推广社区服务项目申报。全面落实《志愿服务条例》,成立区内首家志愿者服务队,成功打造“五老带六小”等33个品牌社区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规模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三级达标率等指标超额完成任务,顺利通过国务院安委会安全生产督察及“回头看”检查。圆满完成“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党的十九大等重大会议活动的安保维稳任务。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荣获“20132016年度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称号。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人民武装、双拥共建、宗教、侨务及对台工作健康发展。

六、软环境建设实现新提升

积极创新副中心管理体制。充分利用“市区联动”有利契机,积极服务市级专班,深入开展工作对接,发挥出重大效益。全力推进政策集成创新,在城市建设、市容环卫、绿化美化、市政公用、教育医疗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共制定各类标准、政策80余项,推动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及工程类事项200余项。加快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和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编制完成《通州区行政区划调整总体规划》和《通州区推进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强化重点领域组织领导体系和机构建设,积极承担区协调对接指挥部和区服务保障市级机关搬迁工作领导小组职责任务,成立通州区重点工程管理平台、环保督察办公室、环保警务执法组,强力推进工作落实。

不断完善服务工作机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扩大“一会三函”试点范围,加快了141个项目的落地开工。在全市率先搭建行政审批“一张网”办理平台。开通市级企业登记服务平台、企业档案全市通查、全程电子化登记等一系列网上服务。全力开展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组建区域统筹开发载体,《关于设立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工作方案》由市政府专题会审议通过。成功入选国家重大市政工程领域PPP创新工程重点城市名单。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制定出台高层次人才创新团队引进、创新创业平台扶持、知识产权(专利)促进等政策,启动“灯塔计划”、“运河计划”两大人才工程,推进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区建设,发展9家区级以上规模化的众创空间、10家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全面强化政府自身建设。紧紧围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要求,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主动按照区委提出的“建设副中心,向前站一步”要求,政府系统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严格执行从严治党各项规定,深入落实“一岗双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启动全区政府系统绩效管理,实现从目标管理到过程管理的重大转变。进一步规范国资系统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等管理制度,制定实施《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办法》。坚持依法行政,打造良好法治环境。启动城市副中心城市管理立法调研,持续加强法制机构建设,深入落实法律顾问制度,政府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主动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重大事项,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强化议案、建议、提案办理,建立每年第一次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等制度,形成常务副区长定期议商调度等推进机制,全年办理市区两级代表议案、建议和委员提案370件,办复率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各位代表和委员共同凝聚智慧、倾心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通州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通州中、市属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一年来,通州全区上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满怀干事创业的激情,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胸怀凌云志、甘做铺路石,把完成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交给我们的副中心建设任务当作通州人的历史使命,把实现通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人生追求,全区干部群众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生动地描绘出一幅幅战天斗地的勤劳画卷,真实地镌刻出一段段可歌可泣的奋斗篇章!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通州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全区人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面对中央和北京市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目标定位和标准要求,通州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生态环境、产业构建、城乡统筹以及国际化发展等多个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短板和薄弱环节,有效提升各项工作水平和成效、全面把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二是社会民生事业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就业、保障等领域的新旧问题交织,还需用更多的举措,更实际的成果持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三是政府工作精细化管理还存在不足,思想认识、目标责任、过程管控还没有充分适应城市副中心建设标准高、专业精、管理细的新要求,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还需常抓不懈。对此,我们将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8年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018年是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吹响战斗号角,昂首阔步开启新征程的重要一年;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紧抓历史机遇,全力以赴建设城市副中心的重要一年。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区委六届四次全会部署,从现在开始到2020年,牢牢抓住这珍贵的三年,乘势而上、主动作为,基本形成城市副中心主要基础设施框架,主要功能节点初具规模,形成与功能定位相适应的城乡空间格局,生态环境显著改善,承接中心城区功能疏解取得明显成效,初步构建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创新为新增长点的“高精尖”产业体系。从2020年到2035年,再奋斗十五年的时间,基本建成基础设施发达、公共服务配套齐全、高精尖功能聚集、文化繁荣兴盛、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有序、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现代化城区,有力带动中心城区的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缓解,与雄安新区共同形成北京的新“两翼”。

2018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区委六届四次全会总体部署,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十二届三次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严格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通州区总体规划,更加主动地把通州发展放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战略中,放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格局中,全面深化改革,统筹谋划,加快推进,努力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取得突破性进展,以一流的工作实绩迎接市级机关搬迁入驻,在新的起点上实现城市副中心建设新跨越。

2018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如下方面。

一、坚持高站位,尽职尽责,服务市级机关顺利入驻

密切配合工程推进,确保如期投入使用。紧紧围绕中央、市委市政府对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战略部署,抓牢“牛鼻子”,坚决把服务市级机关搬迁这一标志性工程做好、做细、做扎实。配合好市级各相关单位,加快行政办公区主体建筑和配套设施的工程进度,确保高质量按时完工。加快完善行政办公区一期市政道路、综合管廊、能源供应等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有序配合好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实现安贞医院工程开工,友谊新华医院全面开诊,确保行政办公区周边2所小学、3所幼儿园具备招生条件。加快保障房及公共配套建设,加快行政办公区外联道路建设及美化提升,确保市级机关搬迁后正常运转。

严格落实管理责任,确保公共秩序良好。完成重点区域行政区划调整,加快形成符合行政办公区管理需要的属地管理体制,全面落实交通、市政市容、城管、环保等各部门、各单位的管理责任,形成“点线面”结合、责权明确、管理高效的“无缝管理”模式,确保行政办公区相关需求“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加强安全体系建设,建设区、镇、村三级综治中心,建设智能化安保体系;严格落实维稳措施,落实信访责任制,加快历史遗留问题的处理解决,坚决把各类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二、坚持高起点,对标对表,加快副中心规划落实

确保顶层设计成果全面落地。一季度前全面完成各项规划编制,广泛宣讲通州区总体规划、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充分应用“‘三最一突出’核心指标体系”“促进职住均衡的发展思路和配套政策”“绿色城市和低碳发展研究”“建筑设计标准指南”等专题研究成果,坚决把“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目标要求贯彻到地块、项目层面的规划设计深化中,贯彻到城市副中心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实施市、区联控的规划执行审批机制、项目规划方案专家把关审定机制、规划落实的“体检”机制和规划执行的监督问责机制。

加快主要功能节点建设步伐。统筹运河商务区单体建筑、滨水岸线、公共空间、商业街等设计工作,提升整体形象品质和绿色建筑标准,加快公共设施及地下空间一体化建设进度,确保北环环隧2018年实现通车运行。加快文化旅游区基础设施、公共绿地、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全力服务推进环球主题公园项目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站6月底前完成工程招投标工作,下半年启动土方工程。推进城市绿心安置房建设,加快打造功能丰富、绿色生态的市民中心。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艺术品交易中心项目一季度实现开工。

推进区域协同向纵深发展。坚决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继续深化完善通州区总体规划和9个乡镇的镇域规划,加快特色小镇研究及各乡镇重点区域城市设计,推进台湖演艺小镇启动开发建设,引入先导性重大演艺品牌活动。进一步强化906平方公里整体发展态势,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地区布局,大力促进城乡均衡发展。积极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管控”的要求,加快与廊坊北三县实现“规划一张图、任务一张表、示范一体化”;继续深化“通武廊”合作机制,加快构建区域协同要素体系;大力推进与雄安新区的深度协同,尽快发挥“新两翼”引领作用。

三、坚持高标准,再接再厉,深入开展城市治理

持续扩大疏解整治促提升战果。精准化、精细化推进“疏解整治促提升”各项工程,持续加大拆违力度,确保腾退土地1350公顷;加快一般性制造业疏解,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持续清理整治背街小巷、无证无照经营、占道经营、群租房和人防工程地下空间;治理“开墙打洞”点位达到80%;完成全部低端市场的清理改造,实现有形商品交易市场关停;完成城乡结合部10个村的综合整治工作,完成东方厂周边、八里桥等一批棚改项目。严格管控、统筹利用疏解腾退空间,推进绿化美化、便民设施、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既做到“留白增绿”“见缝插绿”,又便利群众生活,提高群众获得感。

持续提升城市运行保障能力。深入落实交通综合规划,加快广渠路东延、宋梁路北延等道路建设,确保小路一期等道路完工。配合推进地铁7号线东延、八通线南延等一批市级重点项目。实施6条微循环道路建设,启动一批断头路打通工程。强化交通管理,全面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完成财贸学院路口等一批交通堵点治理,适时推进限行限号措施。城区范围内全部实现路侧停车规范管理,进一步创新管理办法,着力解决停车难、停车乱等问题。高标准完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推行全区乡镇集中水厂规范化管理,加快现有老旧自备井替换,重点解决部分单村供水站供水保障问题。运河220千伏变电站投产发电,新建岳庄、东关2110千伏变电站,进一步提升供电能力。加快河东5号调峰热源厂建设,实施4.7万平方米老旧小区供热管网改造工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推进“雪亮工程”等信息化系统建设,率先在运河商务区等重要节点建立智慧城市体系。

持续提升城乡环境整体品质。牢固树立“创城永远在路上”的理念,认真贯彻中央文明委张家港会议精神,持续巩固和拓展创城成果,全面构建常态推进、长效管理、立体监督、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努力推动文明城区建设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深入落实副中心城乡环境建设标准,全面提升城乡环境建设水平。加快打造高品质的市容景观,推进长安街延长线(二期)、京哈铁路沿线和张采路沿线市容景观整治提升工程,实施运河沿岸、减河沿岸、通燕高速沿线、宋梁路沿线等重点区域的景观照明亮化提升工程。深入落实街巷长制、“新门前三包”等工作机制,切实抓好群众身边环境整治。推进城区范围内123个居住小区再生资源收运网和固体废物收运网“两网合一”建设,实现全区注册经营餐饮服务单位餐厨垃圾规范收运。深入开展居住环境优化提升、村容村貌综合整治、村庄秩序规范等工作,加大乡镇环卫设施投入,持续推进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继续打造一批创建典型,建设一批美丽乡村。

四、坚持高水平,治标治本,狠抓生态环境建设

持续打赢蓝天保卫战。进一步推进产业、能源、交通结构调整,多措施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向纵深发展。巩固“无煤化”工作成果,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煤改清洁能源服务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移动源监管,扩大重型货车禁行范围和高污染非道路移动机械禁用范围。强化施工扬尘污染控制,从严管理渣土运输治理,建立健全针对工地总包方的扬尘控制检查、检测、评估、公示机制,并纳入招投标及政府采购体系。落实烟花爆竹禁限放措施。健全完善环保、公安联动执法机制,深入开展各类环境执法行动,依法查处和曝光环境违法案件,保持环境执法的高压态势,确保PM2.5年均浓度达到市级要求,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

全力打好碧水攻坚战。继续实施“两带、六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加快污水处理厂站、截污管网建设工程。加快推进外环路管网等4项治污续建工程,开工建设减河北再生水厂一期等工程。力争实现农村地区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试点区域各项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城北、城南、“两河”水网建设,高标准实施通惠河等河道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凉水河蓄滞洪区等3处防洪工程建设,不断完善全区防洪排涝体系。完成节水型区创建工作,力争完成3万亩“两田一园”农业高效节水建设任务。严格落实区、镇、村三级河长制,营造全社会共同保护、监督、管理水环境的良好氛围。

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全力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加快构建“一环、两带、两区”生态格局。新增和改造提升绿化面积3万亩。启动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二期、张家湾公园一期、台湖万亩游憩园三期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快首都地区环线高速、京秦高速和潞苑北大街绿化工程建设。突出“蓝绿交织”,推进重要河道滨水绿化和廊道绿化加宽加厚工程,实施绿道建设150公里,打造生态慢行系统和森林游憩网络。充分展现疏解整治促提升的“留白增绿”成果,结合代征绿地规范管理,加快建设亲民化、近自然的“城市森林”。深入实施重点大街生态景观提升工程,开展屋顶绿化1万平方米、垂直绿化5公里,实现重点区域花卉景观布置常态化,显著扩大城市绿色生态环境空间。

五、坚持“高精尖”,营商聚商,推动经济健康发展

不折不扣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7%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大气污染物和水污染物排放完成市下达节能减排任务。

大力培育“高精尖”产业体系。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坚决退出低端产业,有效增强发展后劲,大尺度、深层次重构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围绕行政办公区板块,紧密对接政务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智力经济,吸引一批国内外一流的高端新型智库机构和专业机构,加快打造政务服务功能产业集群。围绕运河商务区板块,着力吸引一批国内外顶尖的优质民企、跨国企业入驻,打造创新金融和高端总部集聚区。围绕文化旅游区板块,推动信息技术、文艺制作、文化演出、旅游商业、会议会展等产业发展,打造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围绕台马板块,深度对接中关村科学园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北京“设计之都”示范区的起步区和科技创新产业新区。加快启动互联网安全产业园建设。完成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研发中心项目主体建设,积极申报建立国家种子“硅谷”。完成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技术、成果、人才聚集,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0家以上,新增市级科技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4家以上,区内科技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18家以上。统筹推动科技与旅游、文化、农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结合各乡镇、各园区的功能定位,在整合资源、腾笼换鸟、延伸产业链等方面狠下功夫,促进全区产业健康、协调、全面发展。

打造优质、高效、开放的营商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建立、完善城市副中心优化营商环境的一整套政策集成和服务机制,推出出入境赴港澳台就地办理等12项便利措施。将为我区编制产业发展规划的高端智库直接转换成“高精尖”产业招商平台,实现高端对接、高端引商。针对性、系统性对接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在产业培育、产业引进、产业扶持等方面精准施策,在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全力提升政务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深化落实“一会三函”投资项目一站式、全过程审批管理机制,持续深化“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全程电子化”、“网上统一审批平台”、国地税联合办税等机制创新;建立健全企业上市辅导、项目跟踪服务、重点企业“包干到底”等工作措施,推进“互联网+政务”体系建设。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优化市场环境。以纳入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为契机,探索新领域产业发展。加大统筹招商力度,落实乡镇、部门招商责任,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民营企业落户通州。

六、坚持高质量,全心全意,狠抓社会民生建设

推动社会事业提质发展。矢志不渝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对标副中心教育发展新要求,加大教育改革发展力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提高准入门槛,扩大选聘视野。启动100+10”名师、名校长工程,在全国范围选聘优秀教师和学校管理人才。积极应对中、高考改革,强化学科建设、走班管理等教学改革实验,实施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改革,依托市级优质资源支持潞河中学提升办学质量,大力提升本土教育水平,促进副中心教育在更高水平均衡发展。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未来三年新增优质幼儿园100所。完成人大附中通州校区改建工程,开工建设人大附中通州学校,加快黄城根小学、育民小学落地。开启与清华大学全面战略合作,促进五道口金融学院、中意设计创新“镜像基地”等项目加快落地。引进欧洲设计学院,做好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建设服务保障,加快职成教育融合发展,构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成教育相协调的副中心教育体系。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人民医院通州院区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潞河医院四期和潞河医院分院工程竣工,推动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精神病院等工程取得实质性进展。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2家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区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信息互联互通。全面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分级诊疗。健全中医药服务体系,实现东直门医院“主体东迁”,启动“运河中医药薪火传承名医工作室”建设工程,培养100名中医领军人才。强化妇幼保健工作,努力为妇女儿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保健服务。健全传染病防控和精神卫生管理体系,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公共卫生保障水平。集中精力完成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验收和国家卫生区复审。加大国际高端医疗机构的引进,满足副中心国际化、多元化需求。启动区体育场改造工程,推进街区体育中心建设,新建40片多功能球场、更新100套全民健身器材。整合“通武廊”三地旅游资源,打造协同发展旅游实验示范区,启动编制《通州大运河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总体规划》。力争档案馆新馆工程开工建设。促进广播电视、新闻、气象、保密、民防、地震、红十字等各项事业健康发展。

推动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主要载体,努力彰显城市副中心文化魅力。加快落实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启动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编制完成“三庙一塔”景区保护利用规划,启动张家湾古镇规划编制,开展张家湾城墙、通运桥、晾鹰台等文物修缮保护。加快城市绿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确保歌舞剧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工程满足开工条件。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厚植文化育人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强化文化在引领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质、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作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及首都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建,健全公共图书阅览、文化活动、公益演出等文化惠民体系,实施大运河阅读行动计划,建设24小时城市书房,确保基层文化设施达标率达到80%以上。高标准举办运河艺术节、第四届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等活动。

推动民生保障普惠发展。全面落实就业政策,实现新增就业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纳入全市就业重点帮扶地区,加大用人单位招用本地劳动力补贴力度。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社会保险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深入落实低收入村产业发展规划和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一人一策”帮扶工作。成立区级困难群众救助服务指导中心,建立精准救助对象“一户一策一档”。加快“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启动区级养老服务管理中心工程,加快区敬老院建设进度,新建3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继续推进儿童成长驿站建设。不断完善残疾人保障体系,积极开展慈善救助工作。

推动社会建设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网、社会服务管理网、社会治安网、城管综合执法网等“多网”融合,着力构建“一个组织体系、一套运行机制、一张统一网格、一个信息平台、一支综合力量”的网格化治理格局。加强社区规范化建设,打造5个市级社区规范化建设示范点。积极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加快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探索实施“社区议事厅”管理模式,支持“古月佳园生活圈”等品牌建设,积极打造运河书院、京通医院等“社区之家”示范点。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服务组织,重点培育为老年人、妇女、儿童、残疾人等群体服务的社区社会组织。继续做好双拥、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持续深化隐患排查治理,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及行业质量监督,做好信访维稳和应急管理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七、坚持高要求,勿怠勿忘,全力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

以改革创新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高效推进。深化、创新与市级专班对接机制,健全完善解决跨部门统筹、强化多领域协作的工作平台,努力在更多领域取得更大成效。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副中心建设,促进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尽快发挥作用。积极总结推广台湖镇试点经验,力争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和农用地改革取得突破。有序推动政府机构改革,有效适应城市运行管理新要求。落实“灯塔计划”“运河计划”人才工程,实现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通州园)正式开园。完善国资监督管理体系,全面深化国企改革,推动区属国企重组增效、提质增效、减员增效,确保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以过硬作风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科学推进。在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掀起政府系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高潮,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宏伟进程中,持续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本领,有力推动新发展、新跨越。深入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充分发挥审计、财政监督作用,严格绩效管理,严肃督察纪律,实施政府系统半年述职汇报制度,加大问责力度,对落实不力、效能低下等行为坚决予以严肃处理,进一步营造廉政勤政、干事创业的良好政风。

以依法行政保障城市副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重大行政决策的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等程序,不断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进一步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依法公开政务信息,畅通社会监督渠道。主动向区人大报告、向区政协通报政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市区两级代表议案、建议和委员提案。深入开展“七五”普法,进一步增强全社会法治观念,营造城市副中心良好的法治环境。

各位代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时代,通州开启了全面建设城市副中心的新征程。伟大时代引领我们乘风破浪,光辉事业激发我们奋勇拼搏。肩负历史使命、推动跨越发展,又好又快地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发自内心的共同愿望,是我们干事创业的不懈追求,更是我们将贯穿始终的自觉行动!新的乐章等待我们用情唱响,新的辉煌需要我们携手铸就!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扬钉钉子精神,众志成城、砥砺奋进,为夺取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新胜利,为开创通州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按在报告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1.“一带、一轴、多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一带”是指以大运河为骨架,构建城市水绿空间格局,形成一条蓝绿交织的生态文明带,并沿运河布置运河商务区、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枢纽地区、城市绿心3个功能节点。“一轴”是指沿六环路形成创新发展轴,向外纵向联系北京东部地区和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北京新机场,对内串联宋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等4个功能节点。“多组团”是指依托水网、绿网和路网形成12个民生共享组团,建设职住平衡、宜居宜业的城市社区。

2.城市绿心:是对原东方厂地区及周边进行生态治理,建设公园绿地及若干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市民中心,面积约11.2平方公里。

3.“两带、六片区”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两带”是指北运河生态带和潮白河生态带。“六片区”是指城北片区、两河片区、河西片区、台马片区、牛片区和于永片区。

4.一环、两带、两区:是指在通州906平方公里范围内,规划“一环、两带、两区”的绿色空间结构。“一环”指在城市副中心外围规划长约56公里的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实现城乡生态统筹发展。“两带”指东部以潮白河为依托,规划建设长约50公里的生态绿带,实现京津冀生态协同发展。西部与朝阳区之间规划建设长约30公里的生态绿带,改善中心城和副中心的生态联系。“两区”指副中心北部与顺义区、南部与亦庄开发区之间规划形成的大片绿化隔离区。

5.一带、一心、多廊、多园:“一带”指大运河景观文化带。“一心”指城市绿心。“多廊”指十横九纵的道路100%林荫化,9条主要河道滨水绿地公园化。“多园”指在城市副中心规划大小各类公园38个。

6.1+7+X”工程:是指网格化治理重点工作任务,总体概括为1+7+X”。“1”指构建起一个以区级指挥中心为核心的通州区网格化治理组织体系;“7”指推进网格化治理七项重点工程,即将区网格系统与区“12345”市民热线系统对接、与北京市网格化城市管理系统贯通并运行、与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市级客户端对接、成立区级专职网格监督员队伍、专业执法管理力量下沉网格、建立区网格化治理大数据中心、推进视频监控联网整合;“X”指将综合治理、环境保护、城管执法、安全生产等城市服务管理重要职能部门、重点工作任务延伸到网格,工作职责落实到网格,推进一体化服务管理和考核评价。

7.五老带六小:是指由社区“五老”(老党员、老模范、老教师、老战士、老干部)等阅历丰富的老同志组成,活动内容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宗旨,开展以“六小”(文明小宣传员、小楼门长、环保小卫士、爱心小天使、小劝导员和家庭小孝星)为活动主体的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

8.“两田一园”农业高效节水建设任务:是指推进粮田、菜田、鲜果果园高效节水工作。

9.100+10”名师、名校长工程:是指为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育人才队伍,提升城市副中心教育发展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未来五年,面向全国每年引进100名优秀教师、10名优秀校长,吸引汇聚一批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和学校管理领域中具有领军作用的教育专家、知名校长和知名教师。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