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通州区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北京市通州区区长⠂赵 磊
2019年1月4日
2018年工作回顾
2018年是通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立足“一核两翼”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鼓足干劲、奋发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城市副中心建设进入历史新阶段
副中心控规获中央批复,规划体系全面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历经两年多的精心编制、反复论证,通过专业机构、职能部门的层层把关与社会公告,在市委全会专题研究讨论后,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审议通过。这版规划是在习近平同志亲自推动、多次主持会议研究并亲临实地视察指示下编制完成的,将对未来通州全域乃至京津冀区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通州总体规划同步完成,9个乡镇的镇(乡)域规划形成阶段性成果。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通过市、区相关部门审核。全区各领域规划有机组合、紧密衔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多维坐标系”。
市级机关搬迁有序推进,服务保障工作全面加强。截至12月底,市级机构一期搬迁单位实现入驻31家。6大方面37项重点服务保障工作全面落实,高标准建设了一批学校、医院和市政基础设施。健全完善安保“一总十四分”方案体系,创新建立信访工作责任制,落实公安消防等专业力量“贴身看护”。重要通道景观环境整治、交通拥堵综合治理初见成效,办公区周边至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全面实施更高标准的精细化管理。以服务保障市级机关搬迁为带动,各项工作立标杆、上水平,区域综合功能与服务保障效能系统提升。
重要节点建设步伐加快,城市功能框架初具雏形。运河商务区整体品质不断提升,启动公共空间、滨水岸线详细规划编制,实施星级绿色建筑标准评价和国际绿色建筑认证。北环环隧等11条主要道路竣工,3座跨河大桥具备通车条件,能源中心实现并网发电。一期16个重点项目累计完工280万平方米。文化旅游区8条主次干路、19条综合管廊开工建设,环球主题公园一期进入施工建设阶段,环球大酒店等配套项目顺利推进。城市绿心完成千亩示范区主体绿化工程,三大建筑完成国际方案征集和初审工作。副中心站交通枢纽完成初步方案设计,周边一体化开发建设模式进一步明确。
区域协同发展持续推进,互促共进态势逐步显现。围绕京津冀协同,充分发挥桥头堡作用,初步完成《通州区与廊坊北三县地区协同发展规划》编制,与武清区、廊坊市签订各类合作协议45个,各项工程按计划推进落实。强化与雄安新区的共建机制,在规划衔接、产业互促等7个方面展开合作。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实现基层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围绕城乡协同,科学推进城乡规划一体、资源配置协同。坚持文化引领、科技支撑、生态优先的发展思路,9个特色小镇功能定位全面明确,规划编制有序推进,后发优势不断集聚。高标准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第一批112个村庄规划形成成果,360个平房村环境整治全面完成。乡村公路建设管养获“全国四好农村路示范区”荣誉称号。绿色就业岗位稳步增加,精准实施“一户一策”帮扶,低收入农户收入稳步增长,低收入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围绕新老城区协同,坚持以新带老,新老融合,更加注重老城功能提升,制定完成老旧小区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和《老城区城市双修与更新实施方案》,搭建老城“规建管”数据平台,统筹开展改造提升各项工程。
二、城市治理在夯实基础中迈向纵深
疏解整治促提升成效显著。深入落实“更加注重疏解整治与提升同步推进,更加注重市民群众满意度”的工作要求,制定《通州区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三年工作计划》。成立疏整促工作专班,在全市率先建成区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各项任务实现了落点落图,建立了控新增、防反弹长效管理机制。累计拆除违法建设2006.77万平方米,销账1356.47万平方米,腾退土地1777.76公顷,均居全市首位,155平方公里范围内基本实现无违建;大棚房整治一次性通过市级验收;“开墙打洞”整治、一般制造业和有形市场疏解整治等专项行动顺利完成任务。加强腾退空间的统筹利用,实现“留白增绿”6200亩,新建和规范生活性服务网点119家,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大幅提升。
城乡综合治理深入推进。从以改善城市面貌为重点加快向深度梳理城市肌理转变,突出优化内在秩序和提升整体品质,全力打造整洁优美、井然有序的城市新风貌。牢固树立“创城永远在路上”的理念,持续巩固和扩大创城、创卫成果,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北京市创城测评和国家卫生区复审。正式引入中心城环境治理标准,实现155平方公里环卫作业一体化。完成99条背街小巷环境综合整治,街巷长制和小巷管家制实现全区全覆盖。大力开展“厕所革命”,首批超一类公厕“第五空间”投入使用。全面完成长安街延长线二期景观提升工程、市郊铁路副中心站及12条重要通道周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架空线入地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155平方公里屋顶广告牌匾治理全面完成。玉桥等4个街道和张家湾镇垃圾分类示范片区完成建设,23条建筑垃圾资源化生产线投产运行。创新“新门前三包”管理办法,城乡环境建设考评综合成绩位居全市前列。
城市运行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内联外通的城乡路网加快形成,首都环线高速、京秦高速正式通车,宋梁路改扩建、采林路等工程全面完工,地铁7号线东延、广渠路东延等12项重大项目全面推进。加快消除断头路、梗阻路,10条微循环道路实现通车,37处堵点、乱点完成改造治理。新开通和调整16条区内公交线路,市郊铁路副中心线正式运营。全面完成155平方公里范围303处交通信号灯智能提升工程,实现动态绿波控制等六大功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副中心配水干线工程加快实施,南水北调水厂供水范围稳步扩大。完成40个自备井置换和48个老旧小区供水管线改造。梁各庄220千伏变电站投入使用,500千伏北京东-特高压输电等工程进展顺利。再生能源发电厂、有机质资源生态处理站投入运营。河东5号调峰热源厂工程开工建设。完成38公里供热管网改造,惠及7个老旧小区。
三、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中展现亮点
大气改善率居全市前列。聚焦控车、降尘、减排、消煤四大领域,综合施策、全面发力、重拳出击,全年PM2.5累计浓度为5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2微克/立方米,改善率17.9%。持续加大进京路口执法力度,全年累计检查重型柴油车26.9万辆。完成全区全部35家加油站油气回收在线监控改造,淘汰老旧柴油货车6585辆。建成工地扬尘在线监测系统,全区200个工地实现实时监测,渣土运输实现闭环执法监管,裸地苫盖和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强化重点行业污染监管,超额完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结构减排任务。强化散煤治理,全区散煤使用实现动态清零。
水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碧水攻坚战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完成建成区外34条段黑臭水体和80个村庄生活污水治理。新建污水管线101公里,张家湾、甘棠再生水厂投入运营,全区全年再生水用量达到1.7亿立方米。9个出境断面水质总体提升1~3个类别,地表水水质改善率居全市第一。萧太后河及通惠河水环境提升、宋庄蓄滞洪区二期等一批续建工程加快推进,北运河综合治理工程全面启动,水景观建设基础进一步夯实。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形成成果,完成20个海绵城市改造项目。节水型区创建全面完成。
园林绿化水平持续提升。深入落实“一环、两带、两区”绿色空间布局,创新林地绿地管理体制,实现统筹高效管理。全面启动新一轮百万亩造林工程,张家湾公园等27项绿化项目主体完工,新增绿化面积4.35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0.19%。凉水河、小中河等150公里绿道基本建成,环行政办公区、城市绿心等12条绿道加快建设,层次鲜明、功能多样、顺畅便捷的绿道系统加速形成。城市绿色生态空间进一步扩大,一批社区绿地、城市森林相继建成,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0%。
土壤治理有序推进。在全市率先开展土壤环境调查,完成重点监管企业及周边土壤监测,全面开展涉重金属企业污染排查,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工作,切实从源头上减少土壤污染。加强建设用地环境风险管控,建立针对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的联动监管机制,确保土地使用安全。
四、区域经济在稳健发展中积蓄势能
主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克服低端产业退出等多重减收因素影响,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832亿元,同比增长7.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83亿元,同比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440亿元,同比增长5%;全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40553元,同比增长9%,实现了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入,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初步形成。
高精尖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坚持强基础、提质量,在充分做足、做细、做实空间腾退、土地盘活的基础上,谋定后动、厚积薄发,加快优质产业项目的遴选和落地。运河商务区“一区、一园、一中心”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北京银行、建设银行等副中心分行成功入驻,“北京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北京国际财富中心”、中国银行等项目实现落户,上海银行等6家金融机构达成入驻意向。文化旅游产业链研究取得重大成果,明确了主要业态、发展路径和实施重点。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70家,打造了一批优质创新平台和众创空间;中关村科技园区通州园储备高精尖项目近100个,一批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国际种业园区研发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高科技农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中国北京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通州园获国家级园区,32家种子企业确定入园。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围绕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强化服务措施,系统提升营商环境建设水平。出台《关于建立通州区“高精尖”产业投资促进体制机制的改革方案》,成立通州区产业发展促进工作委员会和副中心产业发展服务中心,统筹全区招商资源。完善全区“1+X+2”政策体系,制定《关于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通州区高精尖产业项目准入管理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吸引优质项目落户通州。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累计精简政务服务事项386项,精简率达到55.5%。在全市率先实现“一网通办”,1485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网上办理;率先实现营业执照、公章刻制、税务办理三个环节2.5天内办结。
五、社会民生在普惠发展中促优提质
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北京五中实现招生,人大附中小学部等5所学校具备开学条件,首师大附中、景山学校开工建设。北京一幼海晟实验园等6所幼儿园建设完成,新增公办、普惠制学位1920个,市级优质园总数达到46所。启动“区管校聘”改革。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稳步提升。成功获得全国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示范区荣誉称号。医疗卫生事业提质发展。北京友谊医院实现开诊,安贞医院等项目顺利推进,东直门医院“两院合一、主体东迁”取得阶段性成果,人民医院等项目加快建设。1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城四区优质资源实现精准对接。新建5个急救工作站,“120”呼叫满足率提升21%。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初步完成《通州区文物保护规划》和《三庙一塔景区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全面实施文物修缮工程,大运河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成功举办中国艺术品产业博览会、运河文化艺术节、啤酒文化节等活动。加快推进区体育场改造工程,建成95个便民体育健身设施。成功举办2018北京通州半程马拉松、运河绿道骑游周等品牌活动。2018中国(北京通州)残疾人半程马拉松成为国内首个面向残疾人的专业马拉松赛事。旅游、广播电视、新闻、气象、档案、史志、保密、民防、地震、红十字、残疾人、慈善等各项事业发展呈现新局面。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坚持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多层次、多角度促进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就业形势持续保持稳定,新增就业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四项专门针对副中心的市级就业扶持政策全部落地,3792名本地劳动力受益。城乡参保规模达到114.24万人次。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至1000元,通州区困难群众救助服务中心和街乡镇社会救助服务所挂牌成立。城乡低保困难家庭实现“一户一策一档”精准帮扶。3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建成投入运营,通州区成为国家级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新建3家儿童成长驿站。落实残疾人生活困难补贴和重度护理补贴,深入开展上门服务。做好双拥共建和转业安置工作,启动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和悬挂光荣牌工作。严格落实房地产市场限购等调控措施,房地产市场价格保持平稳。深入实施25项为民办实事工程,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改革全面推进,完成网格平台“多网”融合应用系统升级改造,建立“网上吹哨、线下执法、闭环管理、全程监督”的运行管理机制,网格事件结案率达到98.8%。“雪亮工程”提前一年上线,建立了涵盖综治、公安、环保、环卫、城管等多部门的综合应用系统。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打造5个市级社区示范点,新建9个“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健全社会组织监管扶持机制,完成22家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工作。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设实现全覆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启动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迅速稳妥处置“非洲猪瘟”疫情,得到农业农村部和市委市政府的充分肯定。食品药品安全、应急管理、人民武装、宗教、侨务以及对台工作健康发展。
六、政府自身建设在改革创新中持续加强
深入落实重点改革任务。严格落实政策精神,制定完成机构改革方案,稳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在全市率先完成规划、国土合一挂牌,国地税顺利合并。潞源街道、通运街道正式成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平稳推进,成立区城市管理委员会,设立区城市管理指挥中心。园区管理体制改革有序实施,原有17家园区管理委员会全面整合优化,组建北京通州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统筹园区开发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建设资金保障更为有力。全面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积极改善政策政务环境。围绕市级5大类21项政策创新意见,初步形成支持副中心各领域建设的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市区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在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建立起高标准保障新机制。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以潞源街道为试点推行“大部制扁平化”改革,推动执法力量下沉,划转城管执法队至各乡镇街道,“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的效率进一步提升。政府绩效管理向乡镇、街道延伸,政府督查与绩效管理深度融合。完成电子政务体系核心网络和传输网络升级改造,建设政务大数据平台,编制《副中心数字生态城市建设方案》,努力打造智慧通州政务服务品牌。
作风建设及依法行政取得实效。严格按照区委统一部署,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执行全面从严治党各项要求,持续整治“四风”,政府系统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围绕国家重大政策法规的发布和全区中心工作,针对性开展领导干部会前学法;结合政务信息公开,深入落实法律顾问制度;修订实施《通州区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加强重大行政决策全过程监督与合法性审查。主动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政府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全年办理市、区两级代表议案、建议和委员提案332件,办复率100%。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区人大、区政协监督和支持的结果,是各位代表和委员共同凝聚智慧、倾心建言献策的结果,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通部队、武警官兵、公安干警、驻通中、市属单位鼎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一年来,通州全区上下紧紧围绕党中央和市委市政府对城市副中心建设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实现新提升、开创新局面,为城市副中心的宏伟事业写下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在此,我代表区政府向奋战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向所有关心支持通州发展的各界人士和全区人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通州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随着副中心控规的全面实施,通州长期以来作为远郊区县所存在的发展基础薄弱问题进一步凸显,特别是在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仍然存在大量短板和历史欠账,提升区域整体发展基础、促进城乡区域协同的任务还十分迫切。二是符合副中心定位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尚处于构建成长期,原有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项目缺大少新,产业能级和单位产出率比较低,在整合提升存量资源、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还需付出加倍的努力。三是面对副中心框架下日益提高的精细化、精准化、法治化的施政要求,政府干部队伍干事创业的热情还没有全面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执行力,改革创新的意识理念、破解难题的能力水平都存在差距,作风建设和能力建设还需持续加强。对此,我们将本着对党和人民、对副中心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同志们,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对于我们,刚刚到来的2019年,仍然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一年,更将是考验我们是否善于抓住机遇,是否善于迎接挑战的一年。一方面,随着市级机构的正式搬迁,副中心与雄安新区两翼齐飞态势更加明朗,中央的聚焦与支持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政策环境、创新环境与品牌效应将更具优势,势必拉动高能级的社会资本与其它高端要素集聚,形成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期。从通州自身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在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打基础、搭框架、腾空间的工作初见成效。随着副中心控规的全面落地,对土地等优质资源的“松绑”效应将继续释放,进一步夯实良性发展、高端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中美贸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地方财税收入增速可能放缓;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政策效果显现,客观上金融条件的持续收紧与我们大规模建设的资金需求形成矛盾,需要我们持续创新资金筹措模式。此外,2019年我们还将迎来建国70周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世园会和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重大活动,我们不仅要提前谋划好相应的服务安保工作,也要科学利用好建设施工窗口期,加强重点工程的全面统筹,切实做到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同志们,我们肩负着建设“千年城市”的历史重任,心系着全区人民的殷切期望,能否积极主动地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破解制约因素,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2019年乃至今后更长一个时期我们工作的成效。我们早一刻准备,就能抢占先机、步步超前;我们多一分思考,就能独辟蹊径、柳暗花明;反之就可能丧失机遇、处处被动、裹足不前。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广大人民的支持下,在各位代表委员的积极帮助、建言献策下,我们一定能够争取主动、赢得机遇,克服各种风险与挑战!
政府工作报告名词解释
(按在报告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
1.行政办公区安保“一总十四分”的方案体系:是指行政办公区安保工作总体方案和行政办公区安保勤务、交通安保、消防安保、专项警卫、反恐防恐、政治事件稳控、涉访处置、突发事件处置、内部单位安全保卫、科技防控、市级机关搬迁期间社会面防控、安保战训工作机制、安保前沿指挥部实体化运行、运河派出所巡逻勤务运行管理办法等14个分方案预案。
2.基层结对帮扶“两个全覆盖”:是指通州区的所有乡镇和街道都分别与受援地—内蒙古和西藏地区的乡镇、街道进行了精准结对,实现了通州区基层参与帮扶工作全覆盖和受援地所有乡镇、街道全覆盖。
3.第五空间:是继家庭空间、工作空间、社交空间、虚拟空间之后的“第五空间”。其概念是将结构功能单一化的公共厕所升级为综合服务空间,配备节水型便器、多维控味设备,增设第三卫生间、环卫工人驿站,集成自助缴费、自助充电、阅读室等多种公共便民设施,成为集基本公共服务、现代环保科技与城市景观建筑于一体的新公共空间。
4.出境断面水质类别:是指国家按照地表水环境功能分类和保护目标,规定了水环境质量应控制的项目及限值,从高到低分为Ⅰ类至Ⅴ类共五个水质类别。在河流各行政区域出境处设置水质考核断面,按月进行水质检测,判别其是否符合规划的水质类别。
5.“一环、两带、两区”绿色空间布局:“一环”指在城市副中心外围的环城绿色休闲游憩环。“两带”指东部潮白河生态绿带,西部与朝阳区之间的生态绿带。“两区”指副中心北部与顺义区、南部与亦庄开发区之间规划形成的大片绿化隔离区。
6.“一区、一园、一中心”产业发展格局:“一区”是指运河商务区。“一园”是指北京金融科技国际产业园。“一中心”是指北京国际财富中心。
7.“1+X+2”政策体系:是指通州区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系列政策文件。其中,“1”是指一个指导意见,即《通州区关于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指导意见》;“X”是指四个暂行办法和其他配套政策,即《通州区关于促进行政办公功能性产业发展的办法(试行)》《通州区关于促进商务服务功能性产业发展的办法(试行)》《通州区关于促进文化旅游功能性产业发展的办法(试行)》《通州区关于促进科技创新功能性产业发展的办法(试行)》《关于通州区率先行动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实施方案》等;“2”是指产业发展黑白名单,即《通州区“高精尖”产业活动类别》(白名单)、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黑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