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办发〔2023〕9号)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花园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分享:
字号:        
(通政办发〔2023〕9号)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花园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街道办事处,各乡、镇人民政府,区政府各委、办、局,各区属机构: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花园城市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花园城市实施方案

北京作为大国首都,应着眼于新的历史时期首都发展的新要求着眼于首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超大城市实践。花园城市是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本质要求。建设花园城市是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把北京建设得更美”重要指示精神的具体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的北京方案。花园城市的发展理念,是首都发展的阶段性的城市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两翼的一翼、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生态环境良好,生态效益明显文化底蕴丰厚,城市绿心、大运河森林公园、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等生态骨架基本成型,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成效显著,具备进一步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的基础与特色优势。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提出“一个城市的预期就是整个城市是一个大公园,老百姓走出来就像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城市建设新发展理念,积极回应总书记对北京市建设花园城市的殷切期许,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布局,助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探索推进副中心花园城市建设,打造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的美丽家园新路径,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突出首都“四个中心”核心功能,深入实施“三个北京”战略,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紧扣“七有”“五性”,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城市发展全过程,充分彰显生态产品价值,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得益彰。

花园城市建设是以生态文明为引领,通过全社会参与、精细化治理,促进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有机融合与城市绿色发展,实现“老百姓走出来就像是在自己家里的花园一样”的期望。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统筹落实副中心高质量发展要求,落实“+花园”“花园+”理念,不断优化绿色空间布局,促进功能生态有机融合,传承历史文化,构建分级分类的公园体系,建设便捷通达的绿道生态网络,提升城市多元化的服务功能,增强民众的精神生活获得感,实现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相结合,将整个副中心打造成一个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副中心花园城市,让市民居住、工作、游憩、生活在一个大花园中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人民至上、服务群众。聚焦人民群众需求,突出存量资源功能和质量的提升,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城市韧性,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美好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2.坚持统筹协调,系统推进。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强化总体统筹,协同推进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宜居城市建设打造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新特色、新亮点、新模式,综合助力世界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3.坚持聚焦重点,创新思维。弘扬生态文化,重点通过生态空间格局构建、公园绿地提质增量、绿道网络全域串连、城市空间功能融入,量身定做副中心花园城市建设发展新模式,实现从“城市中建花园”到“花园中建城市”、从“空间建造”到“场景营造”的转变。

4.坚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突出花园城市内涵,聚焦城市副中心建设用地选址、资金投入、后期运营中存在的难点堵点问题,破解用地指标、资金来源等瓶颈,构建符合副中心花园城市建设、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机制。

5.坚持规划引领,试点先行。统一规划花园城市建设布局,完善政策体系、技术标准,做到一张蓝图绘到底。探索示范区先试先行,“一区一特色”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特色模式,不断积累经验,为全域推广提供借鉴。

6.坚持绿色低碳,融合发展。推动林地、绿地、湿地、水系等蓝绿空间与体育运动、休闲娱乐、文化旅游、科普教育等功能融合,提升生态资源价值,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7.坚持共建共享,社会参与。发挥政府在花园城市建设、管理、保护、监督和投入等方面的主体作用,积极引导企业和市民参与花园城市建设,探索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四方参与建设运营的多元模式。

(三)总体目标

2025年,副中心花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市空间形态持续优化,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有机融合,绿网、绿楔、绿斑的城市网络逐渐形成,副中心全域公园体系日趋完善,居住区人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副中心绿道骨架完成搭建,公园与绿道的联系全部打通,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达到2.3公里。河湖流域水环境持续改善,亲水空间陆续开放共享。公园综合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体育、教育等专类公园类型日渐丰富。城市“金边银角”空间充分利用,存量、闲置资源与生态、体育、文化、消费等功能业态充分融合,城市空间形态基本形成。“推窗见绿景、出门进公园、随处可健身”的15分钟绿色生活圈覆盖率逐渐提高。智慧化管理和服务逐渐融入全域大型公园和街区中,智慧公园占比达到30%以上,宜居生活魅力充分彰显。林地资源充分利用,国际赛事、文化展览、科普教育宣传活动举办次数逐渐增加,花园城市生态价值实现转化。

2035年,副中心花园城市全面建成,人、城、境高度和谐统一的花园城市形态完全显现,生态价值实现转化,城市风貌与公园形态交织相融的高品质绿色空间格局形成,城市、公园、社区、市民联动发展的方式加快实现,幸福美好生活水平全面提高。

北京城市副中心花园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初步拟定

序号

类型

领域

指标

单位

现状值

2020)

目标值

2025)

目标值

2035)

1

人居环境

全域公园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平方米/人

18.06

20

30

2

每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

/每万人

--

0.07

0.1

3

人均专类公园面积

平方米/人

--

1.5

2

4

人均体育场地面积

平方米/人

1.82

2.4

3

5

人均公共文化设施建筑面积

平方米/人

0.9

0.3

1

6

居住区人均公园绿地500米

服务半径覆盖率

84.72

95

98

7

林荫路占道路比重

--

--

95

8

绿道网络

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

公里/

万人

1.74

2.3

3.4

9

功能融合

亲水岸线比例

--

--

85

10

公共建筑屋顶绿化率

--

--

25

11

智慧开放

智慧公园实现率

--

30

80

12

生活服务

绿道网络

公园绿道接通率

--

--

95

13

绿色出行比例

74.2

80

85

14

功能融合

一体化街区覆盖率

--

--

60

15

15分钟绿色生活圈覆盖率

--

--

85

16

智慧开放

公园绿地开放率

--

80

95

17

精神文明建设

承办国际会展、国际体育赛、国际知名度的文化节庆指数

--

--

≥1.1

18

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

绿化覆盖率

48.03

55

60

19

绿视率

--

30

40

20

湿地保护率

38.51

70

80

21

蓝绿空间占比

--

--

70

二、重点任务

(一)“城市中的花园”到“花园中的城市”,分级分类推进公园体系建设

落实“花园+”理念,以居住人群为中心,建立分层、分级的公园体系,不断提高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满足公园的完备性、均等可达性、便捷到达性。建设全龄友好公园,形成可进入可参与的休闲休憩、运动设施、文化场景和绿色开敞空间,满足人民群众亲近自然、休闲游憩、运动健身等新需求,推动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提升公园多元服务功能。

1.持续完善花园城市建设顶层设计。落实《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年—2035年)》及副中心绿地系统、绿道体系等各行业规划,厘清现状底图、描绘愿景蓝图、制定实施路线图,谋划花园城市工作路径。组织开展园城市建设基础调研与现状评估工作,编制具有副中心特色的花园城市建设规划,形成架构清晰、指标设置合理、目标值设定科学、可操作性强、可实施可评估、能够引导副中心花园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全面指导项目建设。

2.全面推进花园城市建设实践探索。落实花园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合理指导推进基层开展花园城市研究和建设工作。副中心各街道乡镇结合地区实际情况,探索制定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分步实施方案。梨园镇抓好花园城市发展战略规划落实,进一步做好系统性谋划工作,反复探索实践形成实施方案,逐步细化任务、落实项目、压实责任,打造“花园城市梨园样板”。

3.全力推动全域园体系建设。针对全区公园空间布局、功能提升进行深入研究,打造城乡一体、级配均衡、类型多样、功能丰富、景色宜人、文化凸显、业态融合的副中心全域公园体系。依托现状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大运河森林公园等大型公园绿地的良好基底,丰富服务功能,形成京承线、京哈线绿廊公园等一批完善副中心生态格局的大型综合公园。按照“一园一主题、一园一风格、一园一故事”的原则,在通州城区、行政办公区东部等区域合理规划,高水平建设一批儿童公园、健身公园、文化公园等不同主题的专类公园。以15分钟绿色生活圈为标准,利用老城社区、运河商务区、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等区域内零星地块,建设富有特色文化符号和生活情趣的游园,提升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提高人居环境品质。

4.整体提升城市绿地景观水平。结合城市更新实施全域增绿,在梨园镇、中仓街道、新华街道等中心城区开展拆违建绿、滨水增绿、拆墙透绿、设施补绿、立体植绿,全面提升城市开敞空间品质和绿化覆盖率实现从绿化到彩化和美化的升级。在老城区、运河商务区、行政办公区高水平建设林荫路网,实施道路行道树增量提质,推动林荫覆盖率大幅度提升,打造最美回家路,并有效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优化城市夜景照明,加强照明节能管理,利用灯光凸显城市绿心森林公园、通惠河、大运河、减河沿线等公园、游园、绿道、河道景观,满足市民的夜游需求,促进夜间经济发展,提高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5.大幅提升公园综合服务功能。以各年龄群体的多层次需求为导向,重点考虑“一老一小”的游憩需求,合理利用运动场景串联生态底色,丰富公园体育健身、运动休闲等多种功能,整体推进全龄友好型公园建设永顺体育休闲公园、梨园主题公园等专类公园,及漫春园、万春园等社区级公园为试点建设(改造)全龄友好公园,在公园草坪、林下空间以及空闲地等区域,因地制宜设置服务设施、体育设施、无障碍设施与绿色空间有机融合,全方位提升不同人群的游园体验。创新突破公园现有功能,在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东郊森林公园大型公园中结合绿地和场地植入餐饮消费、文创消费、球类运动、主题乐园、帐篷营地、婚礼基地、自然科普等服务培育特色场景,提升公园的商业、体育、休闲、文化交往、教育类功能设施和场地配置水平,增强公园绿地体验感和参与性。

(二)“到花园去”到“在花园中”,建设便捷通达的绿道生态网络

以生态绿道连通城市“绿岛”,建设绿色步道、生态走廊将公园绿地串联起来,构建安全便捷、景观优美、智慧精细的绿道网络。突出各个公园及绿地之间的联通性,共同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实现城市绿地系统和城市空间结构的耦合协调,促进生态、生活功能有效融合,塑造花园化的城市风貌。

1.推进市级区级社区级三级全域绿道网络体系规划建设。贯穿北运河、通惠河、减河,串联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减河公园等重要区域,在北运河、通惠河等重点河道沿线打造多条市级精品绿道,形成贯通副中心全域、串连各主干绿道的副中心主轴绿道,并结合周边绿地建设生态廊道保护生态栖息地。按照“建一条成一片”的原则,加快绿道结网成片、断点疏通,形成聚集效应、规模效应,推动减运沟、小中河、京哈京承铁路等连通主干绿道的区域级绿道、社区级绿道建设,配建完整连续的自行车道、跑步道和漫步道,形成完善的城市慢行系统和绿色交通体系,方便市民便捷进入,提升绿道获得感与体验感。

2.推动绿道与各功能场景连通。充分发挥绿道网络连通性,串连西海子公园、三庙一塔、大运河、潞城全民健身中心等人群密集、居民使用需求度高的区域,打造高品质城市、滨水公共开放、蓝绿相融的空间系统,推动全市生态资源、公共资源高效融合衔接。重点推动台湖万亩游憩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各类大型公园完全接入绿道并实现全域连通,强化社区和各级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实现公园与公园、公园与社区、公园与小微绿地之间的广泛联系。提高绿道与轨道交通、公共交通的接驳效率,增加绿色出行比例。

3.提升绿道综合价值。强化绿道的体育健身、文化体验、风景休闲、慢行通勤功能,加强北运河、运潮减河绿道沿线驿站、标识等设施的配套建设与改造。创新特色驿站概念,植入商业、消费、健身、休憩等功能,融入文化、科普等理念,举办文艺、赛事等活动,打造人文场景,不断升级绿道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生态场景、绿色消费场景、人文场景、生活场景渗透叠加。加强对重要节点、重要景观的创意设计,推动通惠河、北运河等多条精品绿道节点,打造网红“打卡地”,通过举办活动带动消费业态发展,实现生态价值创造性转化。

(三)“封闭园囿”到“花园场景”,提升城市多元化的服务功能

以公园为基底,构筑开放生态空间网络,结合城市空间推进“+花园”建设,实现城园融合。增强公园的公共性和开放性,全天候满足各类人群需要,形成无围墙、无隔离、无边界的公园。建设花园化新型城市片区,强化绿色空间与体育、文化、城市功能复合利用,融入现代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打造创新创意空间,推动创新发展、绿色服务和消费升级,提升城区活力和品质。

1.实施+花园智慧系统建设。加强互感化、互知化、互动化体验,促进科学化、精细化、智慧化管理,构建“科技+趣+智能”的新时代智慧公园。持续“减围栏、促联通”,探索建设“无界公园”逐步推动公园全时段空间开放,有序拆除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东郊森林公园、龙旺庄公园等大中型公园围墙栏杆,在公园边界打造开放式无围栏花园式入口。提升现有公园智慧化管理水平,建设公园智慧运行管理中心与智慧管理大数据平台接入城市管理指挥平台,实现全天候全覆盖智能监测、实时动态反馈与高效管理,提供更加便利的停车及游览服务。以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潮白河绿道等为试点,建设全球领先的智慧公园和智慧绿道示范项目,设置智能导视系统智能健身设施、智慧科普设施、智慧互动设施,提供免费的wifi接入与充电服务,大幅提升市民游客体验感、互动感与便捷度。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动树木认建认养、义务植树、分时预约、投资租赁、园内导览、交通服务、活动推介、在线支付等服务。

2.实施“+花园”城市空间改造。城市建设标准推动城市建设与更新,实施新华路、故城东路等景观道路、商业街以及历史风貌街区改造,统筹道路、路旁建筑后退绿地空间融合,推进人行步道骑行绿道及临建筑空间的一体化花园式场景设计,聚焦道路设施、城市家具、建筑立面、沿街绿化、街景小品、招牌广告、景观灯光等要素进行优化,深化社会共建共享,实现消费业态提升。结合疏整促提升、老旧小区改造等行动,利用中仓街道、玉桥街道等老城区“金边银角”地块和闲散土地等公共空间,结合周边职住特点,均衡设置休闲游憩、康体运动、文化创意、特色消费等多功能叠加的生活化花园街区场景,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提升街区活力,壮大多元消费业态。

3.实施“+花园”滨水空间改造。“五河”为主要抓手,在潮白河沿线、北运河张家湾段等区域,结合湿地景观修复重塑,实施河湖水系联通、水生态修复、生态驳岸改造,提升水质与水岸线生态性、亲水性。在注重保护水环境、调蓄洪涝基础上,结合周边居住与工作人群休闲娱乐、康体健身、适老亲子等需求,在潮白河、大运河、通惠河周边布局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等各类文旅设施,增设相关公共服务设施,打造特色鲜明、功能复合、城水融合的景观长廊,建设具有城市客厅多功能的滨水空间,大幅提升亲水岸线比例。

4.实施“+花园”存量资源改造。依托生态、人文等存量资源优势,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推动土地发挥最大效益,激发城市经济活力。全面推进北苑街道、梨园镇等人口密集的老城中心区花园式社区改造,完善社区居住、出行、服务、休闲功能,强化社区服务设施与绿化环境有机融合。结合绿色建筑、屋顶绿化、立体绿化等绿色理念,充分利用台湖、张家湾等区域存量老旧厂房资源,结合周边公共服务短板,建设体育、文化、科普教育类场地(馆),实现“腾笼换鸟”更新改造,形成低能耗的高效发展。利用副中心森林资源,重点推进潮白河沿线、环城公园游憩带区域的低效林改造,营造健康稳定的“异龄、混交、复层”森林景观提升全域森林质量。创新发展林下经济,提升开放林地的休闲功能,融合森林康养、自然教育、林下休闲、森林产品,推动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四)“改变一座城”到“影响一城人”,增强民众的精神生活获得感

1.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花园城市建设平台为载体,集合各类运动场地和设施,大力发展大众体育、专业体育项目,推进“花园+”体育建设;推动文化场所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营造专业化、特色化人文场景。利用五河交汇、大运河森林公园、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等具备良好生态基底的区域,筹划引入马拉松、自行车联赛等体育类的国际国内竞技赛事、通州古韵等文化主题的节庆活动,举办自贸商务等类型的国际大会与专业论坛,申办科技、文化旅游等主题的国际国内博览会、展览会,不断提升副中心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与美誉度,持续推动生态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2.开展科普教育宣传。以大地艺术、小品设施等艺术形式为载体,将城市、绿色空间作为促进文化科普宣展的场所平台,推进“花园+”教育建设。探索在东郊森林公园、宋庄文化公园、张家湾公园、大运河绿道公园、绿道、城市功能场景引入科普宣传、体验、教育新形式,构建探索中心、教育秀场等新应用场景,围绕自然科普等特色主题活动开展先行示范。在社区公园和街角空间设置科普文化展示区,开展生态文明、绿色低碳生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新发展理念宣教活动,不定期举办策展,实现寓教于乐。

3.突出特色文化内涵。推进“花园+”文化建设,挖掘大运河古文化、通州古城、三庙一塔等北京市和副中心城市特色与本土文化,体现现代科技与绿色文化,提升花园城市的人文气息,展现首都特色风貌与魅力。将场地记忆、城市文脉、传统文化融入城市绿色空间系统,在全域各级各类公园、绿道、城市空间节点设置运河、美食等文化品牌展示区,打造一系列展示副中心特色历史文化的网红打卡地。强化绿色理念引领城市建设,研究碳汇机制促进节能减排,在大、中型综合公园建设和改造中,将“零碳”理念融入公园中,改善空气质量,增强副中心碳汇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设立城市副中心花园城市建设协同机制,由区发展改革委牵头,协同区财政、规自、园林、水务、交通、生态环境等部门合力推动副中心花园城市建设,形成明确的花园城市建设总体部署、工作任务、节点安排、工作协商与保障机制。强化责任主体,形成花园城市建设项目库,并做好项目储备及动态更新,落实建设运维责任主体与资金来源、制定政策法规保障与组织协调体系,适时评估工作进展情况,确保项目顺利落地和有序运营。

(二)强化政策支撑,力促项目落地

深化土地利用政策,重点围绕扩大公园、绿道配套服务设施建筑不纳入城乡建设用地的总体配套指标,适度放宽配套建筑单体用地指标上限,探索公园、绿道配套建筑纳入临时用地和临时建筑使用范围,切实提升花园城市建设用地保障水平,确保配套服务设施配比合理。创新土地利用模式,开发混合用地规划及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新模式,为绿道、公园周边区域配套多类型建设用地指标,增加配套服务功能多样性。合理配置有效资源,扩充林下经济不占用建设用地指标的业态、设施类型,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动现有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三)创新运营模式,激发公园活力

引入多元市场化经营主体,逐步扩大企业参与公园、绿道、城市功能场景运维管理,逐步减少各级政府为主体的管理数量,形成政府部门与企业共同管理的新运营模式。盘活现有公共服务资源,研究公园、绿道、城市空间中现有配套用房、厂房经营餐饮服务、然教育中心、体育运动设施、儿童主题游乐园、帐篷露营地零售商店、文创集市等场地临时性租赁经营服务设施优惠政策和运营管理办法,促进闲置资源转化为优质资产适当推进存量林地改造公园制度研究,探索林地综合功能提升。

(四)强化资金保障,创新投融资机制

研究政府与社会联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市民四方共同参与的新型投融资渠道,强化项目策划,缓解财政资金压力。研究设立花园城市建设基金、保险、政府专项债券等融资模式,依托市属国企等大型平台,通过市场化投资—建设—运营—收益模式整体推动全域或片区花园城市建设。创建花园城市示范区建设机会清单,集中发布建设需求,在筹备、建设、运营全过程阶段提出招商引资公众参与的需求,通过设施租赁、联合运营、资源参股等方式,实现政企高效协同,互利共赢。探索建立自然资产账户,评估花园城市建设经济社会效益。量化评估绿化建设资源增汇减排成效,探索推进公园碳汇产品交易实现可行性。

(五)鼓励市民参与,建立协同机制

探索居民自治、街道社区支持与补助,物业公司积极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鼓励市民参与园城市建设与维护,通过参与公园和绿道的前期规划、维护管理、植物栽植养护、绿色出行等方式获取绿色点数,以兑换商品、折扣优惠等方式获取绿色低碳产品让人民群众发展为花园城市建设的直接维护者和管理者

(六)提升治理效能,制定标准体系

从城市治理视角出发,强调园城市建设从粗放式、宽泛化管理向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转变,从主体上补强多元共治基础、技术上推动数字科技赋能、能力上提升精细治理水平、理念上谋求安全高效可持续、制度上制定标准化管理办法。通过优化管理、统筹运维,降低基础运维费用等方式,提高花园城市建成后的管理效率

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花园城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相关解读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北京市通州区政务服务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