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力汇聚种业创新资源。成立北京通州国际种业园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整租园区综合服务中心3号楼共计1.7万余平米,建立了“管委会→办公室与服务中心→运营管理公司”的管理模式。与平谷区签署农业中关村建设合作框架协议,加强资源共享与学习交流。年内共计对接34个项目,推进国投种业、奥瑞金农业等25个项目注册落地到通州区,注册资本金约3.45亿元。
2. 加快推进农业中关村重大项目。国家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已取得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书,已完成农业农村部初评及复审。农业微生物资源发掘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项目过渡性科研用房已完成交付,标志着中国农科院农业微生物研究中心项目正式落户副中心。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种质资源库和表型组综合平台项目规划条件文本已报副中心党工委,项目已纳入2025年度《科技现代农业和“百千工程”绿色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
3. 完善支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制定并发布《关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细则》,涵盖种业与种植业,突出产业链式集聚发展,响应企业诉求。已完成2023年度政策兑现工作,惠及6家企业,奖励资金共计141.19万元,支持特色企业做精做优,推动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4. 成功举办第三十一届中国北京种业大会。坚决扛起大会主会场职责,牵头推动成立区、局两级大会筹备工作推进专班,夯实筹备基底,做好大会筹备任务的上传下达、内引外联。制定和持续完善10项主会场分方案,多次参与调度并全面梳理各项工作,确保各个环节有序衔接。大会于10月18-19日成功举办,547家种业企业、66个行业协会参会。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孔明、万建民、邹学校等60多位业内专家出席。展示3661个优新品种(其中会期集中展示833个)、286项创新成果体验场景,直播发布120项重点成果。签订22项成果转让及种业合作协议,签约交易金额9.3亿元。大会期间流量2亿。
5. 扎实开展种质资源保护和品种审定与推广试验。2024年完成种质资源征集保护扩种繁育共计48个品种,完成扩繁44个品种,已通过市级部门的验收并登记保存,确保我区种质资源留存有序。承接北京市小麦、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试验共12套,对百余个品种完成播种、田间调查和管理、取样测产、信息报送等工作,筛选出适宜京郊生态环境、综合性状优良的农作物和蔬菜新品种,为北京市的品种审定及推广提供科学、客观、真实的数据支持。
6. 重服务强监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化政务服务,高效办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7件,登记备案非持证种子生产经营企业2件,水产苗种生产许可4件,群众满意率100%,贴心服务获得企业赠送锦旗2面。对种子生产经营企业进行外埠检查,从源头上保证种子质量安全。严格落实转化体试验备案制度,对生物育种企业开展试验进行全过程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开展对种子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专项检查。对品种套牌侵权、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种子、无证生产经营,以及非法生产和经营转基因种子的违法行为予以严厉打击,2024年共立案查处违法行为5起,护航种业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