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逐水草而居,鸟择良木而栖”,通州区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聚焦“三水”统筹,打造更多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景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新期待,用优良的生态环境支撑副中心高质量发展。
一、保护优质水资源,保持优良水环境
水污染问题的解决需要统筹治理,需要认识过程的各个阶段,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系统性处理好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北三县进行数据共享,将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对潮白河流域苏庄闸至白庙段水面贯通、燕郊地区汛期溢流、污水厂统一标准等问题进行跨省协商。重点开展全区排水管网摸排评估及污染溯源工作,绘制全区排水管网“一张图”,建设排水管网信息管理智慧平台。逐步推进合流管线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建成区合流制溢流污染治理研究,有序实施合流调蓄设施建设。加快污水管线工程建设,逐步提升管网覆盖率,建设分流制排水系统。强化全区对排河口的动态管控,实施入河闸口改造,通过水网工程,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严格落实河长制,实施沟渠、坑塘治理和岸线整治、垃圾清理、清淤、水系联通(水网工程)及生态修复。
二、补齐村镇地区污水治理短板,逐步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按照分类治理、“一村一策”,完成农村污水治理工作。对于具备新建或补全污水管线条件的村庄,持续推进“管网+厂站”工程建设,完善村庄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对于已建管网的村庄,评定现状污水管线功能情况,加强运营维护监管,对于存在问题的村庄,分析具体原因,合理制定方案。对于待拆迁,或村内道路新建无法破除、厂站选址地性不符合规划、人口较少、污水产生量较少不具备污水管线建设条件的村庄,进一步研究户用设施技术,探索分布式、小型化污水处理设施及生态湿地在美丽乡村污水治理领域的应用,开拓新技术应用场景的创新。全区272个美丽乡村污水管线改造村庄,已完成171个村建设任务,55个村在施。全区建成并稳定运行污水及再生水处理厂(站)172座,污水处理能力55万吨/日,实现了乡镇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建成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污水处理率达95.9%。
三、科技赋能,推动高效治污
采取“技防+人防”相结合方式密切监测水质,建成167座水环境自动监测站。在摸清污水管网等设施底数基础上,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水质在线监测等技术手段,提升全区污水治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智慧化水平。已建成乡镇出境断面自动监测站13座,市级以上工业园区重点企业在线监测自动站31座,重要污水管网节点自动监测站17座,千吨以上污水处理厂自动监控设施49套,重点入河排口自动站30座,大运河自动监测站5座,河道、入河排口自动取样设备109套等在线设备,该套系统数据与水务、乡镇共享,实现了闭环调度和过程留痕。在推进规划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临时应急设施建设,先行解决超负荷运行、污水直排的问题。加强河道及小微水体养护,落实辖区内河道、沟渠、农村小微水体的巡视管护责任,及时发现并解决影响水环境的问题,促进全区水环境不断向好转变。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