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先行区,北京城市副中心锚定“国际绿色经济标杆”目标,聚焦技术突破、产业升级、生态治理等五大领域,探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绿色发展模式,为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示范样本。
一、技术突破:打造绿色创新策源地
副中心构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转化”全链条创新生态。创新资源集聚:北京绿色交易所、绿色能源投资基金等核心机构落地,吸引国家级绿色工厂数量居全市前列,形成绿色产业集群效应。标准引领全国:发布全国首个新型电力系统地方标准,落地建筑业数字化转型创新项目,填补行业空白。技术转化加速:研究编制促进城市副中心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加快建设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打造专业服务产业集聚区,推动绿色技术产业化应用。
绿色创新成效辐射京津冀,连续举办6届通州-北三县项目洽谈会,累计签约项目290余个,引资超1800亿元,项目包括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等领域,为城市副中心建设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形成跨区域产业协同示范。
二、建筑革命:树立低碳城市标杆
副中心以建筑领域为突破口,成为国内首个实现大型公共建筑100%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的地区。自2021年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提出新建居住建筑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以上标准,新建公共建筑全面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以来,累计建成绿色建筑超过90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标识项目85个,占全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10%。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2024年装配式建筑开工量达262.7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任务目标。推动存量改造升级,“十四五”期间完成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30万㎡、居住建筑改造78万㎡,508栋公共建筑纳入电耗限额管理,年节电超1.2亿度。
三、金融赋能:构建绿色资本枢纽
积极探索,通过制度创新激活绿色金融“一池春水”。碳市场中枢功能日益凸显:北京绿色交易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量破1.1亿吨,企业碳账户覆盖全国3000个绿色项目,气候投融资项目库储备159个重点项目。产品创新先行先试:落地全国首笔“京行碳e贷”、碳配额质押贷款等产品,定向支持绿色基建项目融资。国际标准接轨提速:探索跨境绿色金融认证体系,吸引绿色产业国际投融资。
四、生态治理:描绘蓝绿交织画卷
城市副中心率先制定0.1微克行动实施方案,大力淘汰国四及以下老旧货车和大中型客车;率先在文化旅游区、运河商务区等建立清洁运输示范区,建立零排放货运车队。2024年PM2.5浓度降至33.9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9.6%,优良天数占比达83%,重污染天数清零,实现有监测记录以来优良天数历年最多、重污染天数历年最少。推动水域治理系统化,8个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与津冀联合开展潮白河、北运河流域监测执法,实现跨境污染溯源管控。实现生态空间普惠化,森林覆盖率34.19%,建成400公里绿道网络和8个万亩森林组团,居民“500米见园”成为现实。
五、协同发展:创新区域共治模式
副中心以“两大机制”破解跨行政区协同难题。一是生态应急联防一体化:与天津武清、河北廊坊建立空气重污染联合预警机制,实现污染源清单、应急措施“三地同步”。二是生态补偿市场化:探索潮白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通过碳汇交易、污染权置换等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价值跨区域流转。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