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生态文明建设“组合拳”擦亮“宜居宜业”金字招牌

发布时间:2025-05-14 文章来源:区生态环境局 【字号
分享:

北京城市副中心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更大进展,切实处理好生态保护、城市开发、经济发展的关系,全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低碳转型。城市副中心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产业“含金量”,让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从运河古渡到商务新区,从燃灯塔影到绿心林海,从九河梢头到湿地画廊……生态文明的绿色交响在副中心激荡回响,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在副中心不断铺展。

一、绘就生态绿塑宜居环境新标杆

突出系统治水,生态建设迭代升级。近年来,通州区紧扣“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目标,“三网四带”生态格局为统领,实施北运河、潮白河等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空气质量同比改善,2025年一季度全区PM2.5平均浓度34.7微克/立方米,同比改善20.4%,优良天78天,占比86.7%,同比增加5天。水环境质量稳中向好。通州区8个国市控考核断面水质均值都达到了Ⅳ类及以上,水清岸绿的自然美景处处可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逐步提高。作为北京平原地区首个“国家森林城市”,400余公里绿道纵贯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串联东西;口袋公园、小微绿地星罗棋布,居民出门“300米见绿、500米见园”,鸟种记录逐年增加,鸟类多样性更丰富,蓝绿交织融入市民日常生活。

二、厚植“城市绿”,建绿色建筑新典范

通州区锚定“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战略定位,构建生态优美的“外在美”应与绿色发展、低碳高效的“内在美”互促共融。“内外兼修”的绿色城市工程,正在城市副中心陆续实现。

打造低碳节能建筑典范的北投大厦落成,镂空的采光屋顶洒下日光,进入办公空间,室内完全自然通风,有利于节能降耗;人来灯亮、人走灯灭,智慧化操控系统更是随处可见。大厦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能用尽用,屋顶光伏发电装机规模413.5千瓦,全年发电量约40万千瓦时;采用地源热泵为主的复合式能源系统,预计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20吨,能源节能率达42%。

副中心在全市率先实现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绿建三星级标准,十四五期间,实施装配式建筑251.18万平方米,占新开工建筑面积的62.68%。2025年,城市副中心将全面把控建设项目绿色标准,积极谋划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超低能耗建筑等绿色项目,建立动态化、数据化项目库。

三、深耕"经济绿", 创绿色发展示范区

沿着大运河北上,副中心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运河商务区,一幢幢高楼尽显繁华。两年前,北京绿色交易所迁至运河商务区办公,在绿色金融、绿色交易的探索上,北京绿交所承建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目前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已纳入全国绿色项目3000个,碳配额和环境权益累计成交突破1亿吨。全区绿色金融特色机构达到5家,绿色信贷占比达16.6%,超全国平均水平。

在先进制造领域,新能源汽车与交通设备产业已成为工业领域第一大细分产业,智能装备、医药健康、新材料等细分产业也正稳步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并已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13家、国家级绿色供应链2家、碳中和认证企业10家,产业结构优化显著,绿色可持续发展基础不断夯实。

坚持以绿营城,以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为城市建设的鲜明特色和发展目标,落细落实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各项任务。坚持以绿活水,擦亮绿色空间活化品牌,推动滨水岸线与园林绿化紧密衔接、相互赋能、协同建设,以消费功能串连高品质滨水空间和绿色空间,增强消费体验的层次感。坚持以绿怡人,纵深推进增绿提质,让“推窗见绿、起步闻香”成为生活新常态。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绿色发展模式,以更坚定、更长远的眼光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