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通州区生态环境局聚焦企业关切,深化服务改革,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精准、高效、规范的环境管理新机制,创新举措,精准发力,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效能和服务水平。
一、精准服务,构建协同联动新格局
打破部门壁垒,协同联动聚合力。主动对接区规自、发改、经信、水务、建委及属地政府等相关部门,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高效协调解决项目生态环境问题。深化重点项目挂钩服务,精准帮扶指导,对重点企业、市政工程等建立“事前对接-事中帮扶-事后跟踪”全链条服务机制。充分运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成果,推进项目环评智慧化研判,将源头预防效力向前再延伸,在项目前期即比对选址与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的关系,前瞻性提出优化选址选线及污染防治措施建议,当好服务发展“店小二”。1-5月,累计受理政务服务事项85件,办结行政许可68件(其中,排污许可证26家、新改扩建项目环评14个、辐射安全许可证28家)。
二、并联审批,打造高效服务新路径
深化审批改革,探索建立排污许可与环评衔接融合机制,推行“双证联审”政务服务新模式。对符合“两证合一”条件的项目,通过流程再造,将原需至少35日的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审批,升级整合为“一窗受理、并联审查、一次办结”的集成服务。企业仅提交1套电子材料,即可同步完成两证预审、技术评估和行政审批,办理时限压缩至20日,申报材料精简率达40%。目前,已有2个污水处理设施项目率先受益,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
三、源头管控,筑牢环评质量新屏障
创新“全流程+多维度”质量监管模式,实行“线上筛查审核+线下实地勘验”双轨核查机制,精准规范环评技术服务市场。拟定《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关于严格落实环评文件质量控制制度开展核查工作的通知》,依托“生态通州”公众号发布核查公告,建立环评报告质量监管长效机制。核查覆盖在通州注册或开展业务的环评机构及持证工程师,聚焦“制度落实、人员资质、文本质量”三大核心要素开展穿透式检查。目前已运用环境影响评价信用平台完成首批16家机构、22名技术人员的电子档案核验,有效规范了环评服务市场秩序。
四、严守底线,构建固定源治理新体系
推进固定污染源监管体制改革,以制度创新、机制优化和效能强化为导向,研究编制《北京市通州区生态环境局排污许可证联合审查审批工作方案》,着力构建以排污许可为核心,审批、监管、执法、监测“四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重点推进三项机制建设:一是规范程序化联合审查机制,明确流程时限;二是健全清单化责任传导机制,厘清8类主体责任边界;三是构建有序化数据互通机制,打通排污许可核发信息、监测预警数据与执法监管信息的交互通道。通过机制建设,全面提升排污许可证核发质量与管理效能,实现对固定污染源的全要素精准管控,为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生态屏障。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