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北京城市副中心)—东盟贸易投资推介会在城市副中心举行。伴随着会上多项成果落地,夯实了各方的合作根基。推介会成果丰硕,在产业基金、企业签约、绿色活动启动三大领域实现突破。
多项成果接连落地
在推介环节,通州区委常委、副区长吴孔安介绍了副中心的贸易投资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拥有2200多年建制史,如今已是“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现代化新城。同时,副中心构建起主导功能体系,运河商务区、文化旅游区等重点产业功能区加速成型,推出“运河英才”计划及“综合成本最低、审批效率最高、行政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为企业落地提供全方位保障。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核两翼”的重要一翼,副中心叠加自贸试验区、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政策优势,且拥有13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百亿级绿色能源基金,正加速升级国家级绿色交易所,是引领绿色发展的“示范之城”。副中心愿与东盟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深化产业对接,共筑绿色产业链供应链。
会上,由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联盟与北京通州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发起的“中国—东盟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基金”成立,将重点支持双方在绿色制造、跨境物流等领域的项目落地。
在企业签约环节,三组跨境合作项目达成共识。三家副中心企业分别与印尼企业、马来西亚企业和澳大利亚中华总商会签署合作协议,将聚焦农产品绿色贸易、合作开发文旅融合项目及智慧能源监测领域开展技术对接,覆盖经贸、文化、科技等领域。
此外,中国外文局亚太传播中心还与北京ESG研究院联合启动“中国—东盟企业绿色发展案例征集”活动,将挖掘推广双方绿色发展优秀实践案例,为区域绿色发展提供示范样本。
激活合作崭新动能
大会的绿色发展研讨环节,聚焦“思想碰撞”与“务实对接”。新加坡中国协会常务副会长邹福来,国际金融协会(IIF)亚太区首席代表张紫薇,北京ESG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凯,北京绿色交易所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梅德文,分别就新加坡绿色经济经验、跨境绿色金融挑战与对策、ESG研究实践、碳市场建设进展等话题分享见解,提议深化绿色技术与金融融合,为双方合作提供多元思路。
当日的企业对接会,围绕“绿色发展”“人工智能”“产业链供应链”三大方向展开。东盟商贸团与副中心企业开展一对一洽谈,现场达成多项初步合作意向,涉及光伏组件出口、跨境绿色电商平台搭建、低碳技术联合研发等领域。
副中心搭建对接枢纽
据介绍,本次推介会进一步强化了副中心“中国—东盟绿色合作枢纽”的定位。不仅搭建了中国与东盟经贸交流的新桥梁,更明确了绿色发展、产业链协同的合作方向。
未来,副中心将发挥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优势,与东盟各国深化绿色产业、金融、人文等领域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向更高水平,各方应携手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绿色贸易壁垒等挑战,促进优质技术与产品流通,最终构建开放、公平、普惠、共赢的全球绿色供应链体系,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注入协同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