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城市副中心以“绿色”为鲜明发展底色,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坚持“以绿生金”,在全国率先构建了覆盖七个维度、三个层级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和各领域,收获了一系列标志性、引领性成果。
一是绿色建筑发展全国领先。坚持绿色建筑“两个百分百”要求,即新建建筑100%按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100%使用绿色建材。全市首个智能建造虚拟仿真服务平台已投入使用,累计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面积达54万平方米,规模位居全市前列。三大文化设施统一采用区域能源站供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万吨,成为低成本、可复制的绿色建筑典范。行政办公区在全国率先实现绿色三星建材100%应用,运河商务区成功获得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绿色建筑实践多点开花。
二是绿色交通体系加速成型。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将打造成为全国首个绿色三星站城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M101线一期、地铁平谷线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东六环入地改造工程已正式通车。智慧交通(一期)项目加速实施,累计建成绿道近600公里,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建成投用,公共交通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市民绿色出行的获得感和便利性持续增强。
三是绿色产业根基不断夯实。我们出台了全市首个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百亿规模的北京市绿色发展和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绿色信贷余额已近550亿元。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市场、国家绿色技术交易中心、绿色价格认证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成功落地,CCER累计成交量超270万吨,成交额突破2亿元,为绿色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四是绿色能源结构持续优化。在全市率先开展用能和碳排放综合评价试点,建设了全市规模最大的碧水再生水源热泵项目和首个中深层地热井下换热供暖示范项目。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成为全市首个通过国际国内“双认证”的“全域零碳公园”。北京建院、中国人民大学近零碳校区等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项目,黑鲸能源、京清数电等48家重点未来能源企业加速集聚,绿色能源布局持续完善。
五是绿色生态空间显著扩容。启动0.1微克行动示范区建设,印发了全市首个区级层面的韧性城市提升规划。“十四五”以来,PM2.5年均浓度历史性达到国家二级标准,8个国、市控出境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空气和水环境质量创历史同期最优。建成11.2万平方米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绿肺”,400公里绿道如“绿色血管”贯通南北,8个万亩森林组团形成肌理,区域森林覆盖率达34.19%,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33%,成功创建全市首个平原地区国家森林城市。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成为北京中轴线以东首个国家5A级文化旅游景区,并入选全国首批林业碳汇试点城市,生态优势持续凸显。
六是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深入宣讲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成功举办2025年全国生态日北京主场活动,策划开展系列绿色文化交流活动,“绿色北京看副中心”的共识已深度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成为引领社会风尚的鲜明风向标,绿色低碳理念也正从倡议走向实践,悄然融入居民生产生活各环节,成为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