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创新推出“通汇赢”碳汇管理办法 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化通道

发布时间:2025-11-06 文章来源:区生态环境局 【字号
分享: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区)“通汇赢”碳汇产品开发与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北京市首个聚焦区域园林绿化碳汇的专项管理文件落地。这一创新举措通过明确碳汇产品开发、备案、交易、消纳全流程规则,为副中心打通“生态优势”向“经济价值”转化通道提供制度支撑,也为全国城市绿地碳汇交易机制建设提供了“副中心样板”。

一、构建全链条管理体系,夯实碳汇交易制度基础

碳汇交易是运用市场机制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政策工具。为保障“通汇赢”碳汇产品的公信力与安全性,《办法》构建了“开发申请—备案登记—交易流转—监督管理”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在关键环节设置多重把关机制,确保碳汇产品真实可信、交易流程规范透明。

(一)开发申请环节,明确四大核心条件

一是时间条件,项目需为2014年5月28日后开工建设;二是地域条件,必须位于通州区行政区域内;三是权属条件,要求权属清晰且边界明确;四是排他条件,未参与其他碳汇机制(如CCER、BCER、VCS)重复认定。项目业主可为林地绿地权属所有者或经营管理者,面积小于100亩的主体可自愿联合开发。申请时需提交项目概况、权属证明、固碳减排量核算报告等7类材料,确保项目合规性与数据真实性。

(二)备案登记环节,实行双重核验机制

通州区园林绿化局(可委托第三方机构)在收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形式审查,并对需要补正的材料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通过后15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评审,重点核验减排量计算的准确性和保守性,必要时开展实地调查。通过“形式审查+技术审查”双重核验审查的项目将在通州区林业碳汇交易临时平台登记公示,10个工作日内完成“通汇赢”碳汇产品凭证制发。凭证实行实名登记,遗失可挂失补发,体现了管理制度的人性化设计。

(三)交易流转环节,采取稳健推进策略

先期采用协议转让等合规方式,后期将逐步拓展电子交易模式。交易以纸质凭证为实物依据,双方完成结算后,需向区园林绿化局申请办理流转变更,相关信息同步在临时平台公开,确保交易流程透明可追溯产品用于抵消碳排放后需及时注销,不再进入市场流通,从源头避免重复交易风险,保障了碳汇市场的诚信基础。

二、创新应用场景,拓宽生态价值实现路径

《办法》创新提出“通汇赢”碳汇产品六大应用场景,覆盖个人、企业、社会活动等多个层面,推动碳汇价值融入生产生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个人应用层面,鼓励社会公民购买减排量,抵消自身日常生产生活产生的碳排放,为公众参与碳减排提供了便捷渠道,有助于培育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企业应用层面,热力供应、交通运输、服务业等行业单位可通过购买产品履行碳减排义务,承担环境责任。为企业特别是尚未纳入强制减排范围的单位提供了灵活的减排路径,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减排的良好局面。

社会活动层面,支持副中心范围内的大中型会议、赛事、展览等通过购买产品抵消活动产生的碳排放,打造“零碳活动”示范。既有助于提升大型活动的绿色形象,也为碳汇产品提供了稳定需求市场。

生态修复层面,产品可用于替代履行园林绿化资源生态损害赔偿(修复)责任,为生态保护提供了创新性的补偿机制,实现生态修复与碳汇增长的良性循环。

金融创新层面,探索碳汇金融、风险投资、国有资产碳汇仓储等模式,丰富碳汇资产价值实现路径。吸引更多金融资源投入生态保护领域,为绿色金融创新提供实践平台。

普惠场景层面,鼓励中介机构、银行、商场等联合打造碳普惠积分,推动“碳汇+文旅”“碳汇+绿色消费”“碳汇+信用积分”等模式落地,扩大产品应用范围,让碳汇价值融入百姓日常生活,增强公众参与低碳发展的获得感。

三、打造城市碳汇交易样板,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

“通汇赢”碳汇管理办法的实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具体行动,对推动副中心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将园林绿化生态价值量化变现,不仅能够激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生态建设,也为副中心生态建设提供了可持续的资金支持机制。同时,这一创新探索为全国城市绿地碳汇交易机制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副中心经验”《办法》的系统设计和实践探索,为其他城市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全面参考,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碳汇交易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