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国家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以绿色建筑为切入点,坚持规划引领、扩大创新实践,不断形成特色经验做法,进一步树立绿色低碳城市典范,打造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的“副中心样板”。
一、扎实开展顶层设计
(一)以系统观念完善制度体系
一是建立绿色建筑诊断评估体系,从5个维度开展基础诊断评估,为副中心绿色建筑发展精准画像。二是建立绿色建筑指标评价体系,对标国内外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制定六大类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突出副中心特色亮点的绿色建筑指标。三是建立绿色建筑发展规划体系,规划空间布局、明确重点任务,构建“一心、三园、多片区”的绿色发展空间格局。四是逐步完善绿色建筑政策保障体系,构建涵盖管控约束、绿色金融支持、标识评价引领、技术导则支撑、激励政策推动的绿色建筑政策工具箱,形成政策逻辑闭环、各职能部门责任、分工、任务目标明确的副中心绿色建筑政策保障体系。
(二)以问题导向牵引政策创新
一是推动绿色建筑全过程管控机制创新。以绿色建筑高质量全过程管理为落脚点,形成绿色建筑全过程管控体系,健全涵盖工程前期、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运营阶段的实施办法和细则,弥补绿色建筑全过程管理空白。二是推进绿色金融支持绿色建筑发展,将建筑绿色化认定前置,解决融资错配问题,降低建设单位程序成本、时间成本和融资成本。
二、系统推广绿色建筑
(一)高标准绿色建筑连片发展
新建建筑100%执行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公共建筑100%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截至目前,共获得86个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1268.97万平方米。运河商务区获得“北京市绿色生态示范区”称号,实现智慧能源、“零碳”金融和“零碳”科技产业发展;行政办公区率先创建全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并建立地上、地下立体监测、联动的智慧控制系统;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获北京全市首个“全域零碳公园”认证,获得2024年度北京市唯一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典型案例荣誉称号。
(二)新建示范项目筑绿成势
推动绿色建筑与超低能耗建筑、近零碳建筑、健康建筑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间实施超低能耗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排名全市前列。华夏银行执行绿建三星及超低能耗建筑标准;北京建院达到国标近零能耗建筑标准、获评全国零碳园区;北咨公司新总部打造“全咨模式、绿色节能、智慧大厦”三大应用场景,满足近零能耗标准;智慧能源服务保障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首座集超低能耗建筑与多能互补集成优化供能系统于一体的近零能耗建筑;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获评全国零碳园区,从本源控制、正向抵消、管理补偿三个维度规划降碳措施;清华大学通州金融发展与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多栋超低能耗建筑、零能耗建筑,节能降碳效果在国内达到领先水平。
(三)既有建筑改造焕新升级
深入实施公共建筑绿色化改造,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间累计改造150余万平方米。云墅中心改造项目获绿色建筑三星级标识;台湖演艺酒店改造项目获绿色建筑二星级标识;北京绿色技术创新服务产业园(北光厂改造项目)全面采用高星级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等前沿技术,形成绿色技术集成应用实践。有序推进老旧小区绿色化改造,对2000年前建成的节能不达标楼栋进行系统性改造,全面提升建筑节能水平。云景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项目获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水仙园小区执行绿色化改造标准,取得积极示范成效。
三、推进绿色低碳建造
(一)率先打造智能建造示范区
创新势能不断集聚,怡禾生物项目采用全过程数字化集成创新实践,缩短工期3个月以上,节省成本超200万元;中国建研院通州研发基地项目开展国产数字化产品集中应用示范,打造全国首个全过程柔性零碳建筑。转型活力持续释放,搭建全市首个智能建造公共服务平台,收录数字资产1000余项;推进中建海龙MIC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打造副中心首个装配式模块化工厂;推进中建科技CMC装配式工厂落地,与中建海龙形成优势互补,打造全市模块化建筑集成供应基地。
(二)全面铺开新型绿色建造方式
全面推行绿色建材,新建建筑项目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70%,行政办公区建成绿色三星建材应用比例近100%示范区。推动建筑工业化转型发展,推动保障性及政策性住房采用装配式建筑,行政办公区一期装配式建筑占比达80%以上,二期100%采用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有序推广绿色施工方式,工程“含绿量”不断提升。制定全市首个区级基坑气膜政策性文件,推动北苑家园中心、通州区新增海绵城市工程(通胡大街、玉带河大街防涝泵站及蓄水净化池)等项目开展应用试点,形成全国首例基坑气膜应用于施工全周期的实践案例。
主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 承办: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办公室、通州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 政府网站标识码:1101120001 京公网安备 11011202002947号 京ICP备20015255号-1